点绛唇 · 伤春

咫尺纱窗,傍窗识得琴中意。顿停纤指。似揾伤春泪。
特地瞒人,说答邻姝馈。寻香穟。打开锦笥。中觅相思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点绛唇·伤春》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的各个方面:

  1. 作者简介
  • 王鹏运:字佑遐,一字幼霞,自号半塘老人,晚年又号鹜翁、半塘,为清末临桂(今广西桂林市)人。他生于同治九年(1870年),是位举人,历任礼科掌印给事中等职,曾支持并参与康有为的改良主义运动。在政治与文化上均有所建树,其文学作品也颇具影响力。
  • 苏轼: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以其豪放派的词风而知名。他的词作多表达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感慨,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1. 作品原文
  •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注释解释:此诗通过描绘红杏与柳树的美丽景致,营造了一个充满生机但又带有一丝哀愁的氛围。”红杏飘香”与”水边朱户”相映成趣,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然而,”黄昏雨”的到来则象征着一种无法逃脱的命运和无尽的悲伤。结尾处”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迷茫和无助。
  1. 作品鉴赏
  • 主题内容:全词主要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怀念及由此引发的深切情感。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留恋以及对现实无奈的感慨。
  • 艺术手法:此词采用了典型的宋词婉约派手法,语言优美,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摹,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艺术造诣。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该词作于宋代,当时正值国家动荡和社会变革之际,文人常常借诗歌来表达对社会现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
  • 个人遭遇:作为一位历经官场沉浮的文人,苏轼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他在政治斗争中多次受挫,这或许也是他作品中常有的忧郁色彩的一个原因。

《点绛唇·伤春》不仅是一首情感充沛的词,更是苏轼个人经历和思想情感的体现。这首词不仅展示了宋代诗词的美学特色,也反映了作者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人文关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