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风度,珠冠玉佩,渭上行官寓省。便将七尺活埋来,埋不到、梦中浮梗。
哑然一笑,频年落拓,那不遭人齿冷。满头霜雪识为谁,是影外、依微残影。
鹊桥仙 · 小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鹊桥仙·小照》是一首具有深刻情感和哲理内涵的文学作品,属于宋词范畴。下面将介绍这首词的背景、作者以及其文学价值:
作者简介:《鹊桥仙·小照》的作者是曾廉,字伯隅,湖南宝庆邵阳县石牛山(今湖南邵东县汪塘乡境内)人。他是一位有学识的学者,不仅在光绪二十年中举人,还参与编纂了《大清会典》,受到了大学士徐桐的赏识。曾廉生活在清末,面对列强入侵和日寇占琉球等国家危机,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诗词内容:这首词以“鹊桥”为题,描绘了一个官员的形象。词中提到“当时风度,珠冠玉佩,渭上行官寓省”,形象地展现了该官员的身份和地位。通过“便将七尺活埋来,埋不到、梦中浮梗”表达了一种无奈和辛酸,暗喻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哑然一笑,频年落拓,那不遭人齿冷”则揭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态度的淡然和对人生境遇的接受。最后一句“满头霜雪识为谁,是影外、依微残影”则表达了岁月流逝带来的感慨和对过往岁月的怀念。
作品意义:《鹊桥仙·小照》作为曾廉的作品,不仅是个人情感和经历的抒发,更具有时代背景和历史价值。它反映了清末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知识分子的命运多舛。通过对一位官员的生活描写,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该词也是宋词艺术的典范之作,展现了宋代文人的才情和情感深度。
《鹊桥仙·小照》不仅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赞誉,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了解和欣赏这首词,可以更好地认识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态,也能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