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 面具

青春时节,榆钱几荚,借得元坛光焰。早知道前度刘郎,万不合、装些鬼脸。
枣花帘下,回头一见,又复玉容冉冉。买将面孔为欺人,却只恐、薄云难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鹊桥仙·面具》是清代诗人曾廉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主人公在青春时期,因误会而戴上面具的情境,表达了一种对真实和真诚的向往。以下是对这首词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
  • 个人经历:曾廉(1856-1928),字伯隅,湖南宝庆邵阳县石牛山(今湖南邵东县汪塘乡境内)人。他中举人后,历任多个职务,包括国子监助教及大学士徐桐赏识的参与编修《大清会典》等。
  • 时代背景:清末,列强入侵,日本占琉球,朝鲜受侵,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曾廉创作此词,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自己命运的反思。
  1. 文学价值
  • 艺术手法:《鹊桥仙·面具》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买将面孔为欺人,却只恐、薄云难掩”一句,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深刻揭示了他的矛盾与挣扎。
  • 主题思想:这首词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更体现了作者对于人性、道德和社会公正的深刻思考。通过描绘主人公因误会而戴上面具的故事,表达了一个关于真实与虚伪、真诚与欺骗的哲学问题,引发读者对于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的深入思考。
  1. 文化意义
  • 传统节日: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息息相关。通过描述这一节日的背景,词中的牛郎织女故事为读者提供了一扇窥视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俗的窗口。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对现代人情感世界的一次深刻触动。
  • 审美情趣:从文学角度来看,该词采用了典型的宋词风格,即婉约细腻、富有音乐美。这种风格不仅体现了曾廉对古典诗词的深厚造诣,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鹊桥仙·面具》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经历的艺术再现,更是对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的深度反映。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赏析,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也能从中汲取关于生活、工作、爱情等方面的智慧与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