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 赏春

正窗前,霞影绽。侵晓雨初散。小院沈沈,帘幕下银蒜。有人慵自梳头,玉台斜倚,只频听、鸠鸣莺唤。
绿杨岸。多少宝马香车,还张碧罗幔。人影衣香,尽是看花伴。不妨春信迟来,桃秾梨烂。算赚了、一春多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祝英台近 · 赏春》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并蕴含深情的词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词的主要内容和背景:

  1. 作者介绍:曾廉作为清代诗人,他的词作品在当时颇受赞誉。其作品风格细腻、情感真挚,通过精致的词句传达出深刻的感情和意境。《祝英台近 · 赏春》便是他这一时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2. 诗词原文
    正窗前,霞影绽。侵晓雨初散。小院沈沈,帘幕下银蒜。有人慵自梳头,玉台斜倚,只频听、鸠鸣莺唤。绿杨岸。多少宝马香车,还张碧罗幔。

  3. 诗词鉴赏

  • 情景交融:这首词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一种静谧而美好的自然画面。“正窗前,霞影绽。侵晓雨初散”开篇便营造了一个清新脱俗的早晨氛围。
  • 细腻的情感表达:“有人慵自梳头,玉台斜倚,只频听、鸠鸣莺唤。”这句描写了一位女子在春天里慵懒地梳妆,斜倚在玉台上,耳边不断传来鸟儿的鸣叫,反映了她内心的闲适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 丰富的意象使用:“绿杨岸。多少宝马香车,还张碧罗幔。”通过对比自然之美与人工之美,进一步突显了作者对于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
  1. 创作背景
  • 个人情感寄托:从曾廉的个人经历来看,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因长期祖国分裂、不得统一而引发的一种情感表达。
  • 历史背景影响:《祝英台近·晚春》是辛弃疾的作品,同样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离别的深深思念。因此,推测《祝英台近 · 赏春》也受到了辛弃疾的影响,通过相似的主题和手法,表达了类似的情感。
  1. 文学价值
  • 艺术风格:曾廉的词风细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以简洁有力的语言传达复杂的情感,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观。
  • 文化内涵:这首词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述,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祝英台近 · 赏春》不仅是一首描写春天美丽的词作,更是一种情感与思想的抒发。它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对自然的热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