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杂吟

古墓犁为田,古田筑为墓。
消息如川流,逝者谁能驻。
村媪无是非,抵掌话今古。
村老无礼仪,酌酒辨宾主。
捆稿障隙风,掎柯运齐斧。
计岁为饔飧,方寸绝城府。
随序乐有余,自食力勤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冬日杂吟》是清代诗人焦循创作的一组七言古诗,共四首。焦循通过这组诗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道德沦丧的忧虑。以下是对《冬日杂吟》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冬日杂吟》是由清代著名学者焦循所作。焦循(1769年—1820年),字顺伯,号漪园,又号观乐老人,江苏甘泉(今扬州)人,清代文学家、经学家。他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作深受清代古文运动影响,以文论结合的形式创作诗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焦循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仅在于他的学术成就,更在于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深度。

  2. 作品背景:在《冬日杂吟》的创作背景中,焦循通过对古代儒者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衰败。诗中描述了儒者们崇尚空虚,聚徒讲学,而一些粗俗之人也模仿他们的做法,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此外,诗中也反映了普通民众在贫困中挣扎,甚至出现了为了生存而放弃传统礼仪的现象。《冬日杂吟》不仅是对时代风貌的记录,也是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

  3. 主题内容:焦循的《冬日杂吟》主题涉及广泛,但核心关注点在于揭示社会道德沦丧与人心荒芜的现状。通过对儒者和市井小民的生活描写,反映出社会风气的变化和人们精神世界的贫乏。诗中的“食芹莫食蛭”一句,用比喻的方式批评了社会上一些人追求表面光鲜而忽视内在修养的行为。

  4. 文学价值:焦循的《冬日杂吟》在文学形式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巧妙地将叙事、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使得诗歌既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又有深刻的哲理思考。同时,焦循的语言精炼,用词考究,使诗歌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

《冬日杂吟》作为焦循的一部重要作品,不仅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