怅天边恨影,浑不管,夜来颦。恁瘦到纤纤,窥来小小,觑破真真。黄昏。画阑自倚,黯盈盈、双照比肩人。孤枕荒江魂怯,小鬟深阁香温。回看。
脸晕红新。画一角,楚天云。似娉娉袅袅,十三年纪,略皱眉痕。愁鸳。并舷无寐,暗消凝、汀翠两三分。特地听风听水,那堪伤别伤春。
木兰花慢 · 初三夕舟次咏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程颂万并未创作过《木兰花慢·初三夕舟次咏月》。实际上,这首诗是近现代诗人辛弃疾的词作,而非程颂万的作品。辛弃疾在南宋时期的诗词中,对月亮提出了一系列疑问,对神话传说进行了思考和解释。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与作者有关。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词人,他的诗词以豪放激昂、富有爱国主义精神而著称。在辛弃疾的词中,他不仅表达了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和个人的抱负。例如,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展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词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也是值得探讨的。该词采用了屈原《天问》体的形式,通过对月亮的一系列提问,表达了对人生、对社会的无限困惑和不满。这种提问式的写法打破了传统诗词的形式限制,使得词的情感表达更为直接和深刻。此外,辛弃疾在词中大胆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将月亮的美丽与神秘融入了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反思之中。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首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月亮意象。月亮在中国文化中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更是文人墨客寄托感情、抒发情怀的对象。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作品,月亮总是能够引起人们广泛的共鸣。例如,唐代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简单的描写,就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感受到月光带来的清冷与寂寞。
《木兰花慢·初三夕舟次咏月》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情感内涵的词作。它不仅是对月亮美丽形象的艺术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和社会责任的思考。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以及传统文化中月亮象征的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