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王孙 · ·春闺

东风庭院暗香恬。半树梨花压画檐。眉黛无端簇一尖。
晚愁添。细雨潇潇不卷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忆王孙·春闺》是董以宁于明末清初所作,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董以宁,字文友,号宛斋,江南武进人,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人。他不仅是一位诗词作家,还精于历法、乐律等学问,晚年更是致力于穷经,长于《易》、《春秋》,并有《董文友全集》传世。
  2. 创作背景:董以宁身处明末清初的历史转型期,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个人命运充满变数。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怀。
  3. 艺术特色:这首词采用了典型的宋词风格,通过对春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忧愁。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情景交融:董以宁巧妙地将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融为一体,使得读者能够从词中感受到一种既清新又沉重的氛围。
  • 意象运用:词中“半树梨花压画檐”、“细雨潇潇不卷帘”等句,都使用了生动的意象来渲染氛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 情感真挚:整首词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直达人心,展现出董以宁作为诗人的真实情感。
  1. 主题思想:《忆王孙·春闺》通过描述一个女子在春天独自居处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她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这种对孤独、寂寞和哀愁的描写,反映了古代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处境和心理状况。
  2. 历史评价:历代学者对这首词的评价颇为高赞。李重元在《忆王孙》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被后世诗人广泛借鉴,而董以宁的作品则被视为明末清初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当时文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忆王孙·春闺》不仅因其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主题受到赞誉,更因其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稀有地位而成为研究古代文学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