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至关中

陵墓累累古道旁,我来凭吊感兴亡。
碑焚野火埋秦畤,瓦出春耕识萯阳。
旱苦叶雕黄阁树,宵深磷语白沙场。
城南韦杜莺花劫,一度吟看一断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至关中》是一部由清代文学家董敬舆创作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历史遗迹的凭吊和对兴亡更替的感慨。以下是对该作品的相关介绍:

  1. 创作背景
  • 董敬舆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诗作多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 作为清初的代表文人,他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 《重至关中》可能写于其游历或考察关中地区时,通过游览古代帝王陵墓和历史遗址,激发了诗人对过往历史的思考和感悟。
  1. 内容解析
  • 诗中的“陵墓累累古道旁”描绘了一个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场景,使读者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
  • “碑焚野火埋秦畤”,则表现了历史的无情,以及自然与人为因素对历史遗迹的影响。
  • “旱苦叶彫黄阁树”,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来映照社会环境的变迁。
  • “宵深燐语白沙场”,“城南韦杜莺花劫”,则是通过对特定地点的描述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对过去辉煌的记忆。
  1. 艺术特色
  • 董敬舆擅长运用古典诗词的形式,结合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意境深远的作品。
  • 诗中的语言精炼而富有节奏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 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历史场景刻画,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1. 文化价值
  • 《重至关中》不仅体现了董敬舆的文学成就,也是研究清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
  • 诗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影响评价
  • 该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清初文学的代表之一。
  • 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和作家在创作时都会受到董敬舆作品的启发和影响。

《重至关中》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篇,更是一幅展现历史风云、见证时代变迁的画卷。董敬舆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让这首作品成为了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读者而言,《重至关中》不仅是一次心灵的触动,更是一段穿越时空的历史旅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