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初新 · 丁未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满。曾几日、春过半。橘花才绽,榆烟又改,野鸟提壶相唤。何处秋千池馆。画旗边、饧箫声缓。
兰叶小舟不见。怅春情、半篙流短。苍髯枝老,绿腰细草,飘散玉钱无算。多少翠襦金碗。奈伤心、莺捎蝶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柳初新·丁未清明》是清代诗人邹祗谟创作的一首词。该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致和内心情感的交织,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留恋与感怀。以下是关于《柳初新·丁未清明》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邹祗谟,字士,号程村,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出生于武进(今江苏常州),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年)中进士,并有《远志斋集》等著作传世。
  • 时代背景:该词作于清代,正值文人墨客抒发春愁的年代,诗人们通过词作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对人生变迁的感慨。
  1. 诗词原文
    二十四番花信满。曾几日、春过半。橘花才绽,榆烟又改,野鸟提壶相唤。何处秋千池馆。画旗边、饧箫声缓。兰叶小舟不见。怅春情、半篙流短。苍髯枝老,绿腰细草,飘散玉钱无算。多少翠襦金碗。奈伤心、莺捎蝶乱。

  2. 诗词赏析

  • 艺术特色:《柳初新·丁未清明》采用了典型的宋词风格,通过对春天景物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敏感感受和深厚的情感寄托。词中的“二十四番花信满”、“橘花才绽”等句,形象地勾勒出春天的景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充满生机的春光之中。
  • 抒情手法:该词通过描写春去夏来之际的种种变化,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春光的怀念以及对即将到来夏日的忐忑。词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过去的美好与现在的凄凉相对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 文化意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天象征着希望与新生,而“二十四番花信”则代表了一年中最美丽的时刻。邹祗谟通过这首词,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也体现了对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1. 历史意义
  • 文学史地位:《柳初新·丁未清明》作为清代诗词的一个代表作品,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世学者提供了研究清代诗歌风貌的重要材料。
  • 影响与传播:该词不仅在当时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而且在后来的岁月里,其优美的词句和深远的文化内涵被广泛传颂,成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经典文献之一。

《柳初新·丁未清明》不仅是一首表现春日景象的优美词篇,更是一部承载着作者深厚情感与文化价值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清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对于喜爱古代文学的读者来说,深入研读此词不仅能获得美的享受,还能从中汲取到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历史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