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武昌

朝发箄洲头,暮泊鲇鱼口。
江山不复识,牢落戎马后。
故乡昔殷富,狂寇屡芟蹂。
焚杀一何惨,兵气尚缠纠。
警熛自东来,彩鹢壮屯守。
荒忽几疆吏,丧地某至某。
泄泄今七年,未涤豺狼薮。
酸涕强西眺,此心更何有。
敝庐荡无存,亲旧睽离久。
烟火自葱郁,新屋十八九。
余息骤难苏,疲俗终安否。
残妖决可扫,顾影念衰朽。
从来据机轴,是赖活人手。
制胜非有他,临事毋一苟。
乱霞明高堞,秋色澹霜柳。
对此风物殊,怆然低白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黄文琛的《抵武昌》是一首清代的古诗,描写了诗人在战争之后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感慨

黄文琛是清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人们的喜爱。《抵武昌》是其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作者深刻的历史感悟和对家乡变迁的哀伤情绪。下面将具体探讨此诗的几个方面:

  1. 创作背景:《抵武昌》的创作背景是在清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诗中的“朝发箄洲头,暮泊鲇鱼口”形象描绘了当时战事频繁,人们四处流亡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对这一场景的具体描述,表达了自己对战乱中家园破碎的深深忧虑和无力感。
  2.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是对于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的深刻反思。从“故乡昔殷富,狂寇屡芟蹂”可以感受到,战乱不仅摧毁了故乡的美好,也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兵气尚缠纠”则揭示了战争中的恐怖氛围和对人民的持续威胁。
  3. 艺术手法:在艺术手法上,黄文琛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例如,通过对比战争前后的故乡变化,“江山不复识,牢落戎马后”,表达了战争对自然美景和人类生活的毁灭性影响;同时,“彩鹢壮屯守”则象征着军队的强盛,但同时也暗示着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不安。
  4.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直接的情感表达,展示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未来和平的渴望。“泄泄今七年,未涤豺狼薮”反映了他长期的战争经历,以及对战争结束后国家恢复和平的期待。
  5. 历史意义:《抵武昌》不仅是黄文琛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那个时代历史事件的真实写照。它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战争给人民生活造成的影响的重要资料。因此,这首诗在文学史和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6. 现代影响:尽管《抵武昌》写于清朝末年,但其深刻的主题和艺术价值跨越时空,对现代文学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现代作家和艺术家都曾借鉴这首诗中的意象和主题,进行现代诠释和再创造。

黄文琛的《抵武昌》不仅仅是一首诗歌作品,它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还能从中体会到人性的光辉和时代的悲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