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发箄洲头,暮泊鲇鱼口。
江山不复识,牢落戎马后。
故乡昔殷富,狂寇屡芟蹂。
焚杀一何惨,兵气尚缠纠。
警熛自东来,彩鹢壮屯守。
荒忽几疆吏,丧地某至某。
泄泄今七年,未涤豺狼薮。
酸涕强西眺,此心更何有。
敝庐荡无存,亲旧睽离久。
烟火自葱郁,新屋十八九。
余息骤难苏,疲俗终安否。
残妖决可扫,顾影念衰朽。
从来据机轴,是赖活人手。
制胜非有他,临事毋一苟。
乱霞明高堞,秋色澹霜柳。
对此风物殊,怆然低白首。
【注释】
箄洲:即黄州,在今湖北省黄冈县。鲇鱼口: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境内的长江边。牢落:失意、落寞。殷富:富裕。狂寇:指元兵。芟蹂:铲除、蹂躏。彩鹢(yì):彩色的船。荒忽:指战乱。至:到。泄泄:疲惫的样子。豺狼薮:指战场。残妖:指残敌。决可扫:一定可以扫平。顾影:回头看自己的形象。衰朽:衰老。据机轴:掌握军机。是赖活人手:全靠有能干事的人。制胜非他:决定胜利没有其他的办法。临事毋一苟:处理事情不要马虎。乱霞明高堞(biàn):傍晚的红霞映照着城上的垛口。秋色澹霜柳:秋天的色彩淡薄于早春的柳絮。风物:这里指自然景物。怆然:悲伤的样子。白首:指年老。
【赏析】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作者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作者以沉郁悲凉的语言,描绘了当时国破家亡、百姓遭难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愤懑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情。全诗风格沉雄,感慨深沉,语言质朴而凝炼,意境深远而开阔,堪称佳作。
首联:“朝发沲洲头,暮泊鲇鱼口。”开篇点明诗人由京城出发,经过长途跋涉,来到湖北境内的黄州。“朝发”表明时间之早,而“暮泊”则说明行舟之晚,反映了旅途的劳顿。“朝发”与“暮泊”之间相隔一天,诗人从京城出发,经过一天的行程,傍晚到达黄州。“箄洲”、“鲇鱼口”,都是黄州境内的地名。“箄洲”即今之浠水县,“鲇鱼口”即今之黄梅县,都是古代的军事要地,也是宋金战争的前线。诗人从京城出发,经一日的行程后抵达黄州,可见战事的紧张和艰难。
颔联:“江山不复识,牢落戎马后。”诗人在黄州停留期间,目睹了战乱后的国家景象,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无法辨认家乡的山川景色,心中十分悲痛。这里的“牢落”形容诗人心境的落寞。由于长期生活在战乱之中,诗人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不再感到新鲜刺激,反而产生了厌倦的情绪。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展现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破坏和痛苦。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失落和无奈。
颈联:“故乡昔殷富,狂寇屡芟蹂。”诗人回想起故乡曾经的繁荣景象,然而现在却只剩下一片荒凉和破败。这是因为元兵不断侵犯和掠夺,使得故乡的土地被摧毁,房屋被焚毁。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怀念和对元兵的痛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状。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人们的精神状态上,人们失去了信心和希望,对未来充满了恐惧和担忧。
尾联:“残妖决可扫,顾影念衰朽。”诗人决心要扫除残余的敌人,恢复国家的安宁和稳定。然而,面对如此艰难的局势,诗人不禁感到自己的力量有限,难以承担起这份重任。他只能独自对着镜子,回忆往昔的荣耀和辉煌,感叹自己如今已经不再年轻,已经衰老不堪。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困惑,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黄州的生活经历,展示了一幅战乱后的荒凉景象,并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它既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又是对未来的期望和憧憬。诗人以其沉痛的心情和深邃的思考,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