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湖风弄雨丝,纸灰飞上绿杨枝。
三年不过归元寺,肠断清明上冢时。
《清明》是一首唐代文学家杜牧的作品。这首诗描述了清明时节,细雨纷纷的景色,以及作者在这样一个春雨中所见所感的心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 诗人简介:
- 杜牧(公元803年—约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祖籍河南洛阳。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宰相杜佑之孙。大和年间,寓居淮南节度使府,屡有文章显名于世。杜牧关心国计民生,写下了不少政论文章,从多方面批判晚唐的社会现实,其中以议论时事及描写自然风景见称。他工诗古文,尤擅长七言绝句,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 诗句原文:
淡淡湖风弄雨丝,纸灰飞上绿杨枝。
三年不过归元寺,肠断清明上冢时。
- 诗歌翻译:
- “淡淡湖风弄雨丝”:湖边的微风拂过,带着雨丝轻轻飘动。
- “纸灰飞上绿杨枝”:纸灰随风飘散,落在了绿色的杨柳树上。
- “三年不过归元寺”:三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我来到了归元寺。
- “肠断清明上冢时”:清明时节,扫墓的日子让人心痛欲绝。
- 诗歌赏析:
- 首联写景,营造出一幅淡雅宁静的湖边雨景,为后文抒发情感做了铺垫。
- 颔联直接转入对往事的回忆,表现出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无力回天的情感。
- 尾联则通过对比清明祭扫的哀伤与归元寺的宁静,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矛盾和纠结。整首诗通过对清明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无限感慨以及对生命流逝的无奈感叹。
杜牧的《清明》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感情吸引了无数读者,而且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宇宙和自然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