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日出锁未开,内批已遣金吾来。
驱逐妇女出门走,惊妆欲竟频相催。
屋屋检视谁复问,大索十日收赀财。
膏田连栋不可算,吴绫蜀锦纷成堆。
深藏宝赂发光怪,海物充积高崔巍。
以车曳载入内府,街头杂沓奔如雷。
宾客逃避家僮散,相公始自炎州回。
番禺珠翠果何有,愁肠轸转心寒灰。
小侯寄食长不饱,妖姬掩袖啼红腮。
梦中旌纛犹在眼,锒铛夜半声喧豗。
中朝达官忍弃我,风檐惨淡私徘徊。
浮云变幻亦常事,如此颠折非人灾。
门前一雨生莓苔,亲戚嗟叹行人咍。
不记手抉大河水,鱼龙镵嚼天为哀。

【译文】

朱门里太阳刚升,城门还没打开就传来了金吾卫前来搜查的脚步声。

那些女子们被驱逐出门,惊惶中化妆还未完成就被催着走。

屋里屋外的官员检查谁还在偷东西,搜查十天后收缴了家中所有财物。

连膏田也被查抄,吴地的绫、蜀地的锦都成了一堆堆。

藏在宝箱里的贿赂发出耀眼的光芒,海中的宝物堆积如山高。

用大车将搜出的宝物拉进内府,街头巷尾人潮涌来如雷贯耳。

宾客们纷纷逃避,家童们都散开了,相公才自炎州回来。

番禺珠翠果何有,愁肠轸转心寒灰。

小侯寄食长不饱,妖姬掩袖啼红腮。

梦中旌纛犹在眼,锒铛夜半声喧豗。

中朝达官忍弃我,风檐惨淡私徘徊。

浮云变幻亦常事,如此颠折非人灾。

门前一雨生莓苔,亲戚嗟叹行人咍。

不记手抉大河水,鱼龙镵嚼天为哀。

【赏析】

《伤歌行》,乐府《相和歌》旧题。《古今乐录》:“《伤歌行》者,伤时也。《相和》曲有《伤歌行》,古词无遗音,其义多伤时也。”此诗是唐玄宗时期诗人李白所作。诗作通过描写安史之乱后长安城的混乱景象,揭露了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穷兵黩武、横征暴敛等罪恶行径,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思和悲愤心情。全诗以“伤”字统领全篇,从开门见山到结尾落款,无不流露出作者的悲愤之情。

首句写安史之乱爆发时,长安城内外的紧张气氛和混乱状况。诗人首先描绘出一幅日初升而城门尚未开启的画面,接着笔锋一转,写金吾卫因接到宫中紧急命令而驱赶妇女出城的情景。这一句既写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又暗示了诗人自己被迫离开长安的原因。

次句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混乱局面。诗人以“驱逐妇女出门”为线索,描绘出一幅幅惊惶失措的画面,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巨大灾难。

第三句则转而写长安城内的状况。诗人以“惊妆欲竟”为引子,描绘出一幅长安城内繁华景象与人们惊恐失措的对比画面。同时,诗人也将自己此时的心情与当时社会的状况相联系,表达了内心的担忧和不安。

接下来四句继续描绘长安城内的混乱情景。诗人以“屋屋检视”“大索十日”为线索,分别描绘出长安城中官员们忙于搜查、百姓们人心惶惶的场景,以及长安城外的一片狼藉和人们惊慌失措的表情。这些诗句既展现了长安城内外的紧张气氛和混乱状况,又暗示了作者自己当时的处境。

第五句则转而写长安城外的荒凉景象。诗人以“大索十日收取赀财”为引子,描绘出一幅长安城外荒凉的景象:膏田连栋、吴绫蜀锦、海物充积等。这些诗句既展现了安史之乱给长安城带来的巨大破坏,又暗示了作者自己当时的生活状况。

第六句则转向写长安城内的繁华景象。诗人以“深藏宝赂发光怪”为引子,描绘出一幅长安城内繁华景象:街市上摆满了各种珍品,人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耳边。然而,这一切都掩盖不了长安城内的危机四伏。

第七句则转向写长安城内的人们。诗人以“以车曳载入内府”为引子,描绘出一幅长安城内的人们忙碌奔波、惊恐不安的画面。同时,诗人也将自己当时的心情与当时社会的状况相联系,表达了内心的忧虑和不安。

第八句则转向写长安城里的豪门权贵。诗人以“街头杂沓奔如雷”为引子,描绘出一幅长安城里豪门权贵们忙忙碌碌、匆匆忙忙的画面。这些豪强权贵们在安史之乱中大发横财,过着奢华糜烂的生活,但同时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第九句则转向写长安城内的普通百姓。诗人以“宾客逃避家僮散”为引子,描绘出一幅长安城里的普通百姓们流离失所、四处逃亡的画面。同时,诗人也将自己当时的心情与当时社会的状况相联系,表达了内心的悲愤和无奈。

第十句则转向写长安城内的寺庙。诗人以“相公始自炎州回”为引子,描绘出一幅长安城里的寺庙中僧侣们虔诚祈祷、祈求平安的画面。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无法阻挡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降临。

第十一句则转入写长安城外的荒凉景象。诗人以“番禺珠翠果何有”为引子,描绘出一幅番禺城外荒草丛生、珍珠翡翠已不复存在的画面。同时,诗人也将自己当时的生活状况与这种荒凉景象相对照,表达了内心的感慨和无奈。

第十二句则转向写长安城内的贫富悬殊。诗人以“小侯寄食长不饱”为引子,描绘出一幅长安城内贫苦百姓饥寒交迫、生活困苦的画面;同时,诗人也将自己当时的境遇与他们相对照,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不平。

第十三句则转向写长安城内的妖姬们。诗人以“妖姬掩袖啼红腮”为引子,描绘出一幅长安城内妖姬们娇艳动人、泪流满面的画面;同时,诗人也将自己当时的心态与她们相对照,表达了自己的怜惜和同情。

第十四句则转向写长安城内的梦境。诗人以“梦中旌纛犹在眼”为引子,描绘出一幅梦中旌麾尚在、身临战场却已恍若隔世的画面;同时,诗人也将自己当时的心态与梦中景象相对照,表达了自己的迷茫和无助。

第十五句则转入写长安城内的官员们。诗人以“中朝达官忍弃我”为引子,描绘出一幅长安城内达官贵人们权势滔天、目空一切的画面;同时,诗人也将自己当时的心情与他们相对照,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愤懑。

第十六句则转入写长安城外的风云变幻。诗人以“浮云变幻亦常事”为引子,描绘出一幅天地间风云变幻、无常不定的画面;同时,诗人也将自己当时的心态与这种变化相对照,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感慨。

最后两句则是全诗的总结。诗人以“如此颠折非人灾”为引子,描绘出一幅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社会混乱和人民苦难的图画;同时,诗人也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这种情形相对照,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不幸遭遇的痛心疾首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