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 庚寅重阳夜淮关对月

就水分凉,将烟做暝,河边灯火阑珊。一叶西风,何时吹上长安。窥船小月梳儿样,照行人、已怕霜寒。对清光,眉也应攒,鬓也应斑。
人家多少垂杨岸,想窗深画烛,枕卸云鬟。此际离愁,倚舷独坐更阑。红茱黄菊家千里,向秋乡、寄梦都难。算行程、不是淮关,只当旸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高阳台·庚寅重阳夜淮关对月》是清代诗人黄之隽所创作的一首词。以下是对该词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生平
  • 作者简介:黄之隽,字若木,号虐堂,休宁籍,江南华亭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迁中允。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有《𢈪堂集》。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诗作上,尤以七绝见长。
  • 作品风格:黄之隽的诗词作品,多表现了他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与细腻的情感体验。他的词作既有清新脱俗的自然之美,也有深沉含蓄的情感表达,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 创作背景:该词创作于庚寅年重阳节夜晚,地点在淮关对月之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1. 诗词原文及翻译
  • 原文:就水分凉,将烟做暝,河边灯火阑珊。一叶西风,何时吹上长安。窥船小月梳儿样,照行人、已怕霜寒。对清光,眉也应攒,鬓也应斑。
  • 翻译:河水清凉,烟雾弥漫到了傍晚。岸边灯火稀疏。一阵西风袭来,不知何时会吹到京城长安。船上的小月亮如同梳子般明亮,却让人感到寒冷。面对着这美丽的月光,我的眉毛也似乎被染上了忧愁的斑点。
  1. 诗词赏析
  • 自然描绘:黄之隽在《高阳台·庚寅重阳夜淮关对月》中,通过对河水、烟雾、灯火以及西风的描述,营造出一个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秋夜景象。这种描绘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氛围感,也使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
  • 情感抒发:诗中的“窥船小月梳儿样,照行人、已怕霜寒”一句,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月光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载体,通过月光的变化来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变化。
  • 象征意义:月亮作为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象征元素,往往代表着团圆、思念或者时间的流逝。《高阳台·庚寅重阳夜淮关对月》中的月亮也承载着这样的寓意。它可能象征着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感慨。
  • 艺术手法:黄之隽在这首词中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对比、拟人等,使得整首词的艺术效果更加丰富和深刻。例如,“窥船小月梳儿样”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情感和形态,增添了诗意。
  1. 文化背景
  • 重阳节: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重阳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往往会登高远望,欣赏秋日的美景,同时也是对长辈的一种敬爱之情。黄之隽通过创作此词,既表达了对传统节日的喜爱,也反映了对亲情的眷恋。
  • 地域特色:黄之隽生活在清代江南地区的华亭,这里的自然风光秀丽,文化底蕴丰厚。因此,在他的诗词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历史气息。通过对这一地域的描绘,黄之隽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的审美情感,也传递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韵味。
  • 文人墨客:清代是文人墨客流连的重要时期,许多文人雅士都热衷于吟诗作赋。黄之隽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受到了良好的文学熏陶。他的作品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当时文人群体共同精神追求的体现。
  1. 艺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 艺术价值:黄之隽的《高阳台·庚寅重阳夜淮关对月》以其精湛的文学技艺和深邃的情感表达,成为清代诗词宝库中的瑰宝之一。这首词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才华和视野,也为后世提供了研究清代文人生活和思想的重要资料。
  • 社会影响:该词在清代乃至现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清代文人生活的窗口,还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广受欢迎的文学作品。

《高阳台·庚寅重阳夜淮关对月》是黄之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词作。通过对其词的深入分析,不仅能了解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风格,还能更好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朋友来说,这首词是值得品读和研究的宝贵财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