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水分凉,将烟做暝,河边灯火阑珊。一叶西风,何时吹上长安。窥船小月梳儿样,照行人、已怕霜寒。对清光,眉也应攒,鬓也应斑。
人家多少垂杨岸,想窗深画烛,枕卸云鬟。此际离愁,倚舷独坐更阑。红茱黄菊家千里,向秋乡、寄梦都难。算行程、不是淮关,只当旸关。

【注释】

庚寅:指金宣宗兴定四年。

淮关:指淮河上的关口。

暝(míng):昏暗。

一叶西风:指秋天的萧瑟景象。

窗深画烛:形容居室里灯火通明,照得窗户深红如火。

枕卸云鬟:指女子梳妆完毕,卸下头上饰物。

红朱黄菊:泛指菊花。

旸关:指河南开封一带。

【译文】

就水分凉意,用烟做暝色,河边灯火阑珊。一叶西风吹来,何时吹上长安?窥船小月梳儿般,照行人已经怕霜寒。对着清光,眉也应攒,鬓也应斑。

人家多少垂杨柳在岸边,想窗深画烛,枕卸云鬟。此时离愁,倚舷独坐更阑。红彤彤黄花菊花家千里,向秋乡寄梦都难。算行程、不是淮关,只当旸关。

【赏析】

此词是作者在金宣宗兴定四年重阳节夜晚,于淮河上边远之地对月抒怀之作。全词以“高阳台”为题,借景抒情。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

“就水分凉”一句,点出地点,即淮河上边的某个驿站。“将烟做暝”,则写出时间,是黄昏时分。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却暗含着词人对当时局势的不满情绪。“河水之凉”与“烟霭之暝”两个词,既描绘了环境的冷寂和朦胧,又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孤寂和落寞。“河边灯火阑珊”,这句更是将这种孤寂感推向了极致。

词人通过观察,发现了一些细节:“一叶西风”四句,词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感慨之情。他看到西风拂过,带来了萧瑟之感;而自己却只能在船上遥望,无法回到温暖的家中;同时,他也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不禁感叹时光荏苒。这些感受交织在一起,使得词人的情感更加复杂而深沉。

“窥船小月梳儿样”一句,词人进一步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景物之中。他看到了小舟上挂着明亮的月亮,就像小姑娘的梳子一样。这样的形象既生动又可爱,同时也传达出了词人对故乡的渴望和思念之情。

“照行人已怕霜寒”一句,词人进一步将自己的情感推向高潮。他看到月光照射在身上,让他不禁感到寒冷。这里的“霜寒”不仅是自然现象的真实描述,更是词人内心感受的外化表现。同时,这也反映了词人对现实的无奈和逃避。

“对清光”两句,词人再次运用比喻手法,将自己与月亮联系起来。他看到月亮明亮地照耀着大地,但自己却无法与之产生共鸣。这里既有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也有对未来希望的期待。

“眉也应攒”两句,词人通过夸张的手法,将自己的感情推向了顶点。他看到自己的眉毛因为愁思而变得紧锁,连鬓发也因此而变得更加稀疏。这不仅反映了词人内心的痛苦和焦虑,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担忧和不安。

最后一句“算行程、不是淮关,只当旸关”,词人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现实。他意识到自己的人生道路并不是只有淮关一条,也可以选择其他的道路。这里的“不是淮关”既是对自己现状的自嘲,也是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同时,这也反映了词人对于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

整首词通过景物的变化和词人的心境变化,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的画面。词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