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船外、晚钟敲处。似唤秋光,夜深归去。人不如秋,飘零犹在蓼花渚。水昏烟暝,知合傍、何时住。两桨木兰舟,已载尽、鱼风雀雨。
无语。看阿城一片,断送乱鸦枯树。悲哉宋玉,耐多少、薄寒羁旅。秋黏骨肉渐教深,记念着、黄花情绪。尽此夜无眠,拖转西风一缕。
长亭怨慢·九月晦日
听船外、晚钟敲处。似唤秋光,夜深归去。人不如秋,飘零犹在蓼花渚。水昏烟暝,知合傍、何时住。两桨木兰舟,已载尽、鱼风雀雨。
无语。看阿城一片,断送乱鸦枯树。悲哉宋玉,耐多少、薄寒羁旅。秋黏骨肉渐教深,记念着、黄花情绪。尽此夜无眠,拖转西风一缕。
译文:听着船上传来的晚上打钟的声音,仿佛在呼唤秋天的到来,让人感到夜深了应该回去了。人的心不如秋景凄凉,依然漂泊不定,还留在蓼花渚上。水暗烟浓,知道该什么时候回去。两只划船的人已经划完了所有的时间。看着阿城一片落叶,被乱飞的乌鸦和干枯的树木破坏。悲伤啊,宋玉忍受了多少寒冷的季节和羁旅之苦。秋天让人的骨头变得粘稠,让人的心情也变得沉重,让人难以入睡。西风吹过,带走了一些思绪。
赏析:
这是辛弃疾为纪念与妻子王氏的离别而创作的一首词。全词通过描写作者送别妻子时所见秋景及心中所感,表达了他内心的凄苦和对妻子的深情怀念。
“听船外、晚钟敲处”一句写船行至一地,听到了远处寺庙里传出的晚钟声,似乎在召唤着秋天的到来。这一句不仅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晚钟图景,同时也暗示了作者此时内心的平静与期待。
作者用“似唤秋光,夜深归去”来表达自己对于即将到来的秋天以及与妻子别离的感慨。这里的“秋光”不仅指大自然中的秋天景色,更象征着作者心中的愁绪和对未来的期许。
尽管心中充满了期待和憧憬,但现实中的妻子却因为离乡背井的原因无法陪伴在作者身边。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得作者感到无比的悲凉和无奈。于是,他转而将目光投向了远方,希望能在那里找到一丝安慰和慰藉。
词人通过“人不如秋,飘零犹在蓼花渚”两句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这里的“人不如秋”并非指人比秋景更凄凉,而是借由对比来突出自己与妻子分别后的内心感受。同时,“飘零犹在蓼花渚”也暗示了作者对妻子的深深思念和牵挂之情,即使身处异地他乡,也始终无法忘记彼此之间的深厚感情。
词句“水昏烟暝,知合傍、何时住。”中,词人以水天一色的景象来比喻自己内心的迷茫和困惑。这里的黄昏和烟雾交织在一起的画面既美丽又神秘,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无法言说的哀愁和失落。而“何时住”则表达了词人对于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感。
紧接着,词人用“两桨木兰舟,已载尽、鱼风雀雨”来描绘自己乘坐小船的情景。这里的“木兰舟”指的是古代的一种船,而“鱼风雀雨”则形容海上的风景如诗如画。然而,尽管眼前美景如画,词人却无心欣赏,反而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在“无语。看阿城一片,断送乱鸦枯树”两句中,词人以沉默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这里的“阿城”指的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而“乱鸦枯树”则描绘了城市的荒凉景象。词人通过这两个画面来表达自己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感慨。
词人用“悲哉宋玉,耐多少、薄寒羁旅。”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这里的“宋玉”指的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辞赋家屈原,而“薄寒羁旅”则表达了词人对于自己身处异乡的孤独和无助之感。同时,这也反映了词人内心深处对于故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词通过对晚钟声、秋光、蓼花渚等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内心情感的抒发来表现了词人对于妻子的深深怀念之情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种种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