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北,若唇齿。口东西,若首尾。刘公岛,中间峙。嗟铁围,薄福龙。
龙偃屈,盘之中。海与陆,不相容。敌未来,路已穷。敌之来,又来攻。
敌大来,先拊背。荣成摧,齐师溃。南门开,犬不吠。金作台,须臾废。
万钧炮,弃则那!炮击船,我奈何!船资故,力犹可。炮资故,我杀我。
危乎危,北山嘴。距南台,不尺咫。十里墙,薄如纸。李公睡,戴公死。
寇深矣,事急矣!麾海军,急上台。雷轰轰,化为灰。山号跳,海惊猜。
击者谁,我实来。南复北,台乌有。船孑孑,东西口。天大雪,雷忽发。
船藃裂,龙见血。鬼夜哭,船又覆。地日蹙,龙局缩。坏者撞,伤者斗。
破者沈,逃者走。噫吁戏,海陆军。人力合,我力分。如蠖屈,不得伸。
如斗鸡,不能群。毛中虫,自戕身。丝不治,丝愈棼。火不战,火自焚。
遁无地,谋无人。天盖高,天不闻。四援绝,莫能救。即能救,谁死守?
炮未毁,人之咎。船幸存,付谁某?十重甲,颜何厚!海漫漫,风浩浩。
龙之旗,望杳杳。大小李,愁绝倒。岿然存,刘公岛。
哭威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威海》是清末诗人黄遵宪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 作者生平:黄遵宪(1848年-1905年),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客家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外交家和文化活动家。在清朝末年,黄遵宪主张变法,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他的作品广泛传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诗歌原文:台南北,若唇齿。口东西,若首尾。刘公岛,中间峙。嗟铁围,薄福龙。龙偃屈,盘之中。海与陆,不相容。敌未来,路已穷。敌之来,又来攻。敌大来,先拊背。荣成摧,齐师溃。南门开,犬不吠。金作台,须臾废。万钧炮,弃则那!炮击船,我奈何!船资敌,力犹可。炮资敌,我杀我。危乎危,北山嘴。距南台,不尺咫。十里墙,薄如纸。李公睡,戴公死。寇深矣,事急矣!麾海军,急上台。雷轰轰,化为灰。山号跳,海惊猜。击者谁,我实来。南复北,台乌有。船孑孑,东西口。天大雪,雷忽发。船藃裂,龙见血。鬼夜哭,船又覆。地日蹙,龙局缩。坏者撞,伤者斗。破者沈,逃者走。噫吁戏,海陆军。人力合,我力分。如蠖屈,不得伸。
- 诗歌鉴赏:《哭威海》作为黄遵宪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更在思想内容上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诗中描绘了威海地区遭受侵略的悲惨景象,通过对战争的描写传达了对祖国的深切忧虑和民族危机感。同时,通过强烈的对比手法,将威海的平静与敌人的狂暴形成鲜明对照,深刻揭示了战争中的人性挣扎和道德困境。此外,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坚定的立场,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担忧与期盼。
- 作品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末,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部侵略。甲午战争后,威海卫被日军占领,成为日军进攻中国的重要基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深感国家危难之际,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哭威海》不仅是黄遵宪个人文学才华的体现,更是其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思想的集中展示。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