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彭雪琴洞庭泛月

良宵同泛浩无边,八百平湖浪接天。
兰桨划开湘浦月,蒲帆冲破楚江烟。
枕戈南望心弥壮,击楫中流志更坚。
迅扫妖氛清海宇,征袍抛却好归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偕彭雪琴洞庭泛月》是杨岳斌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作品展现了晚清时期文人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杨岳斌:杨岳斌是清代湖南善化人,原名载福,字厚庵。他幼时擅长骑射,并在道光末年通过行伍补为长沙协外委。咸丰初年,他从曾国藩手下开始,历任水师营官、陕甘总督等职。在同治年间,一度引疾归田,但在光绪间再度出仕,曾与刘铭传同御法军。
  1. 诗歌原文
  • 良宵同泛浩无边:描述夜晚与友人共同泛舟洞庭湖,享受无边无际的自然风光。
  • 八百平湖浪接天:描绘了洞庭湖宽阔的景象,湖水与天际线相接。
  • 兰桨划开湘浦月:使用“兰桨”象征优雅,而“湘浦月”指洞庭湖中明亮的月亮。
  • 蒲帆冲破楚江烟:蒲帆在长江的烟雾中前行,象征着突破困难的决心。
  • 枕戈南望心弥壮:面对南方,心中充满壮志。
  • 击楫中流志更坚:用船桨撞击船身,表达坚定的意志。
  1. 创作背景
  • 历史背景:此诗创作于晚清时期,正值国难当头,诗人身处动荡不安的时代,通过描写洞庭湖的美景来抒发内心的豪情和壮志。
  • 个人经历:杨岳斌在咸丰初年从曾国藩麾下开始其军事生涯,历经多场战役,见证了清朝的军事兴衰。他的一生充满了战争和政治斗争,这些经历在他的诗中得到了反映。
  1. 名家点评
  • 翻译赏析:《偕彭雪琴洞庭泛月》的译文忠实地传达了原诗的意思,同时增添了读者对诗句意境的理解。通过对诗歌的逐句解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 鉴赏鉴赏:诗中的景物描绘和情感表达都非常细腻,如“良宵同泛浩无边”和“枕戈南望心弥壮”,都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1. 轶事典故
  • 杨岳斌的生平:杨岳斌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还是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多个战役中担任重要角色,尤其在曾国藩的领导下,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 洞庭湖的传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洞庭湖有许多美丽的故事和传说,如“沉鱼落雁”的故事就与洞庭湖有关。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洞庭湖的文化内涵,也增加了诗歌的神秘色彩。
  1. 作品赏析
  • 艺术手法:杨岳斌在这首诗中运用了许多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如“兰桨划开湘浦月”中的“兰桨”和“湘浦月”,都是通过自然景观来隐喻人物的情感和抱负。
  • 情感表达:诗歌中的情感表达非常直接且热烈,诗人通过对洞庭湖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憧憬。

《偕彭雪琴洞庭泛月》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杨岳斌个人经历、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的综合体现。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学习和赏析,不仅可以了解到清朝晚期的历史风貌,还可以感受到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崇高的理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