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索 · 郴县道中

终古郴江东去。郴山长住。住岂无情去有情,同隔潇湘浦。
况值黄昏梦雨。玉京人苦。峰能回雁不回郎,郎今夕、知何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一落索·郴县道中》是一首词作,由清末近现代初的杨玉衔创作。这首词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展现了其对自然与人文情感的独到感悟。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这首词: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杨玉衔(约1843年—1907年),字梅庵,号梦窗,晚清民国时期的著名词人,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据史料记载,杨玉衔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曾一度退隐江南,晚年则在湖南从事教育工作。
  • 创作风格:杨玉衔以其精湛的词艺和深刻的人生体验而著称。《一落索·郴县道中》便是其作品中的佳作之一,它不仅表达了作者对郴州山水的深情,更透露出对人生命运、情感纠葛的深刻反思和感慨。
  1. 词作原文及解析
  • 词句原意:《一落索·郴县道中》的词句“终古郴江东去。郴山长住。住岂无情去有情,同隔潇湘浦。”描绘了郴州江水东流不息,郴山永恒地矗立在那里。这里的“郴山”既指自然景观,也可能隐喻着诗人自身的坚定立场。而“住岂无情去有情,同隔潇湘浦”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情感的复杂感受,既有对故土的眷恋,又有对离别的情感。
  • 意象解读:整首词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词人对于人生旅途中的孤独、迷茫以及对过往时光的追忆。其中,“峰能回雁不回郎”一句,通过自然界的现象来比喻人生的无常和无奈,暗示着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内心的真实感受始终不变。
  1. 文化与社会价值
  • 文化传承:《一落索·郴县道中》作为清末至民国年间的文学作品,承载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记忆。通过这首词,可以窥见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为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提供了重要的文本资源。
  • 社会影响:该词作不仅是作者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当时社会风貌的一种反映。通过对郴州自然景观和文化背景的描述,词人在表达个人感慨的同时,也传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一落索·郴县道中》不仅是一首艺术性很高的词作,更是杨玉衔对生活、对人性、对自然的深刻反思和表达。在阅读和欣赏这首词时,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词人的才华与情怀,还能够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及其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