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清远峡望飞来寺

山寺隔烟水,舟人指古碑。
入云松影密,出峡磬声迟。
台阁峰能遍,神仙事可疑。
当年来去迹,岩下老僧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舟过清远峡望飞来寺》是清代诗人廖燕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远峡的壮丽山水画卷,诗中展现了山寺与水道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对古往今来的哲思探索。具体介绍如下:

  1. 作者简介:《舟过清远峡望飞来寺》是清代诗人廖燕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廖燕,字人也,号柴舟,广东曲江人,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他不仅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还有着深厚的书法造诣。
  2. 诗歌原文:山寺隔烟水,舟人指古碑。入云松影密,出峡磬声迟。台阁峰能遍,神仙事可疑。当年来去迹,岩下老僧知。
  3. 诗歌鉴赏:这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诗人用“山寺隔烟水”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又神秘的空间。接着通过“舟人指古碑”一句,引出了历史的厚重感。诗中的“入云松影密,出峡磬声迟”则形象地描绘了峡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的美。结尾处“岩下老僧知”更是增添了一份对历史沉淀的感慨。
  4. 文化背景:在明代王思任的《游清远禺峡飞来寺记》中,作者详细描述了自己在英德游览飞来寺的经历。文中提到了飞来寺的历史悠久和文化价值,以及当地百姓对于这座寺庙的重视和情感寄托。而廖燕的这首诗,则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诞生的,它不仅展现了诗人个人的情怀,也反映了清代岭南地区特有的文化特色和社会风貌。
  5. 艺术特色:在文学艺术上,此诗采用了平实的语言,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无常、世事沧桑的深刻感悟。这种深入浅出的艺术手法,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思想深度。

这首诗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地理或风景描写,它还蕴含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诗人通过描述自然景观,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反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情怀”的主题。

《舟过清远峡望飞来寺》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审美价值的诗作。它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文学技巧,也反映了清代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风情。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古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