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古三首和陶·三良

丈夫意感激,身命轻如遗。一朝蝼蚁食,百辈蠮螉微。
三良既以殉,黄鸟鸣哀私。壮士临隧穴,英风动灵帷。
君命虽云乱,臣节敢自亏。傥使赴敌忾,视死尤如归。
全躯保妻子,饰说多依违。成仁在取义,今古亮所希。
我诵三良诗,怛焉中心悲。春风固烈烈,同仇赋《无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古三首和陶·三良》是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而宋代诗人苏轼则创作了一首题为《和陶咏三良》的诗作

陶渊明的《咏古三首》通过赞颂秦穆公的知遇之恩,以及表彰“三良”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子车鍼虎为秦穆公殉葬的行为,表达了一种悲悯之情。同时,这也是一种从仕途可畏的角度来表达对“三良”的哀叹。这首诗不仅体现了陶渊明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展现了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苏轼在宋代创作的《和陶咏三良》则是对陶渊明原作的回应和致敬。此诗中,苏轼以更加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死和仕宦的问题,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他写道:“此生太山重,忽作鸿毛遗”,意指自己如同泰山般重,却又像鸿毛一样轻轻离去。此外,苏轼还通过“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来表明自己的价值观,即无论何种境遇,都要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违背大义。这种态度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清晰的判断力。

《咏古三首和陶·三良》不仅是两宋时期文学成就的象征,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通过陶渊明和苏轼这两位文学巨匠的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