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随使节别江村,为扫闽南瘴雾昏。
朝依重臣威海国,我惭高士入军门。
笔无草檄新才思,刀有征蛮旧血痕。
莫笑挂冠翻入幕,报师恩即报君恩。
赋呈李制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呈李制府》是一首反映赵翼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状况的深刻思考,以及其个人经历和志向的诗歌。下面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 作者信息:赵翼,字耘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殿试第三,授编修等职。他在两广总督李侍尧幕下工作过,并在安定书院主讲多年。赵翼以“清词雅正”著称,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有《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等作品传世。
- 诗歌主题:《赋呈李制府》作为一首七言律诗,展现了赵翼的政治理念和人生态度。诗中不仅表达了他对时政的不满和批判,更透露出他渴望为国为民效力的情怀。通过描绘朝依士入军门的场景,赵翼展现了自己对国家忠诚的态度以及对军事征战的尊重。他还表达了对于功名的追求,以及对挂冠归隐的向往。
- 艺术特色:在艺术上,《赋呈李制府》体现了赵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视角。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笔无草檄新才思,刀有征蛮旧血痕”等句子,既展示了诗人的个人才华,也反映了他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该诗在结构上也颇为严谨,前后呼应,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
- 社会影响:赵翼的《赋呈李制府》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清代性灵派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理想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氛围。它被广泛传颂,成为了研究清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
- 学术价值: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赋呈李制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以及他的创作动机和目的。此外,诗中的一些诗句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深入研究清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赋呈李制府》不仅是赵翼个人情感与志向的体现,更是清代性灵派诗歌创作的典范。它的艺术成就与历史价值使其成为研究清代诗歌的重要文献,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清代文化和社会风貌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