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随使节别江村,为扫闽南瘴雾昏。
朝依重臣威海国,我惭高士入军门。
笔无草檄新才思,刀有征蛮旧血痕。
莫笑挂冠翻入幕,报师恩即报君恩。
【注释】
赋呈李制府:写给李制府的一封信。李制府:指李光弼,曾任朔方节度使,封陇西郡公。公元756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安禄山叛军攻陷洛阳时,李光弼曾一度被俘,后脱险回朝。这首诗就是写在李光弼被俘期间给朝廷上的信。
忽随使节:忽然随着使臣。
江村:指福州,今福建福州。瘴雾昏:指福州一带的瘴疠之雾。
重臣:指朝廷大臣。
威海国:指朝廷所在地长安。
我惭高士:我惭愧有才华的人却进入军门。高士:指隐居不仕的高洁之士。
笔无草檄新才思:指文采飞扬,能写一手好文章。草檄:起草讨伐叛军的命令文告。旧:过去。
征蛮:征讨叛乱的人。旧:过去。
莫笑挂冠翻入幕:不要嘲笑辞官而归的人重新投入幕府工作。挂冠:辞官。翻入:重新进入。
报师恩:报答老师的恩情。报君恩:报答国家的恩情。
【赏析】
《赋呈李制府》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安史之乱中为李光弼写的一封书信。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李光弼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首联“忽随使节别江村,为扫闽南瘴雾昏”意思是突然随使节离开江村,为了扫除闽南的瘴气。这两句通过描绘自己随使节离别家乡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人在告别家乡的同时,也肩负着为国家效力的责任,表现出他的爱国情怀。
颔联“朝依重臣威海国,我惭高士入军门”意思是早晨依靠朝廷重臣,我惭愧的是有个高洁的隐士进入了军门。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国家危难之际的处境,以及他对重臣和高士的不同态度。他既感到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又对高士能够重新投入军门表示敬佩。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不同人物的评价标准,同时也展示了诗人的复杂情感。
颈联“笔无草檄新才思,刀有征蛮旧血痕”意思是笔没有起草檄文的才能,但刀上有征战过蛮夷的旧痕迹。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武器和战斗经历。诗人用“新才思”来形容自己文笔流畅,而用“旧血痕”来形容自己战斗中留下的痕迹。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战斗经历的不同看法,同时也展示了他的战斗经验和勇气。
尾联“莫笑挂冠翻入幕,报师恩即报君恩”意思是不要嘲笑辞职后重新投入幕府工作的人们,报答老师的恩情就是报答国家的恩情。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辞职和回归的理解和态度。他认为辞职后重新回到军门工作是一种忠诚的表现,也是对国家的负责。这两句通过再次强调自己的态度,表明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整首诗通过描绘诗人与李光弼之间的交往和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李光弼的敬仰之情和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之感。同时,也通过对比手法和历史典故的引用,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和对国家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