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月初明,轻云试巧。双星偏向离人照。去年寂寞怅银河,今宵又被天孙笑。
水榭花庭,秋容遍绕。衡阳雁断音书杳。孤房独宿恨沉沉,罗衾辗转天难晓。
踏莎行 · 七夕感怀
介绍
《踏莎行 · 七夕感怀》是清代诗人蒋纫兰创作的一首词作,全诗如下:皓月初明,轻云试巧。双星偏向离人照。去年寂寞怅银河,今宵又被天孙笑。水榭花庭,秋容遍绕。衡阳雁断音书杳。孤房独宿恨沉沉,罗衾辗转天难晓。
这首词通过描绘七夕之夜的景色与情感,展现了词人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以及对孤独生活的感慨。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使得整首词充满了诗意和深度。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进一步介绍:
创作背景:据词题可知,蒋纫兰在七夕节这一天写下了此词,表达了自己在这一天所感受到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的挣扎。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主要习俗为女孩向织女星祈求巧手。在这一天,人们往往有着对爱情、婚姻等话题的思考与期待,因此,蒋纫兰的作品在这样的背景下更显得意味深长。
艺术特色:词中的意象丰富且生动,如“皓月初明,轻云试巧”描写了夜空中明亮的月亮和轻飘的云雾,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双星偏向离人照”则通过天上的牛郎织女相会的画面,反衬出人间的孤独与思念;“衡阳雁断音书杳”则表达了词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整首词通过这些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词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既有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孤独的深刻体悟。
情感表达:“孤房独宿恨沉沉,罗衾辗转天难晓”,这两句直接表达了词人孤独一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在这种状态下产生的深深怨恨和无法摆脱的困境。这种情感的宣泄,不仅展示了词人的内心世界,也使得整首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文化内涵:《踏莎行 · 七夕感怀》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词,它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七夕节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如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七夕乞巧等习俗,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追求。蒋纫兰通过自己的作品,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词中,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
《踏莎行 · 七夕感怀》作为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佳作,不仅展示了作者对爱情的独特见解和深切情感,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邃,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作者在艺术创作中所展现出的卓越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