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十日入永定门

双阙空嵯峨,积尘霾楚囚。
天桥望落日,徙倚将谁俦?
华屋岂不存,视之如山丘。
吾今实桃梗,尝与土偶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七月初十日入永定门》是一首近现代诗人郑孝胥创作的诗。《七月初十日入永定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内容,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这首诗不仅展示了郑孝胥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受,也反映了其个人的情感世界和哲学思考。

《七月初十日入永定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具有显著特色。首句“双阙空嵯峨,积尘霾楚囚”便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修辞方法,以雄伟的宫阙与积尘的楚囚形象形成强烈反差,表达了诗人对昔日荣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悲愤心情。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得诗歌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并引发了深层次的思考。

在情感表达上,诗中流露出的是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和无力感。“吾今实桃梗,尝与土偶游”一句,揭示了诗人在现实政治中的无力感,如同被遗弃的桃梗,只能在虚幻中寻求慰藉。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不乏现代诗歌的直白。

从社会意义上讲,《七月初十日入永定门》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还是作者对时代变迁的反思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天桥望落日,徙倚将谁俦?华屋岂不存,视之如山丘》这几句,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述,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们精神生活的空虚。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使得《七月初十日入永定门》成为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窗口。

《七月初十日入永定门》的艺术成就还体现在其语言的精炼和意境的深远上。整首诗的语言平实而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同时,这首诗所构建的意境广阔而深远,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新的联想和感悟。

《七月初十日入永定门》作为郑孝胥的代表作之一,无论是在艺术手法、情感表达、社会意义还是语言风格方面,都展现了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这首诗不仅是郑孝胥个人创作的结晶,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复杂性和诗人的个人情感世界,进而对中国近现代文学产生更全面的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