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祖帐正归期,父老殷勤颂口碑。
奈此多情争卧辙,那堪相送怅临歧!
来曾何暮歌襦裤,去有馀思托赋诗。
可是阳春留不得,万家壶酒拜旌旗。
送述安司马入郡
介绍
《送述安司马入郡》是清代诗人郑用锡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如下:长亭祖帐正归期,父老殷勤颂口碑。奈此多情争卧辙,那堪相送怅临歧!来曾何暮歌襦裤,去有馀思托赋诗。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离别的场景:长亭设宴饯别,父老乡亲们热情洋溢地称赞和祝福,但诗人内心的不舍和惆怅却难以言表。他回忆起年轻时与友人共唱的歌声,以及即将离去时的无限感慨。
郑用锡(字在中,号祉亭),道光三年举进士,家居读书为乐,其诗歌作品多表达了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他的创作风格以朴实无华而著称。《送述安司马入郡》这首诗不仅体现了郑用锡的文学造诣,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清代文人生活和情感世界的重要窗口。
从文学形式来看,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五言古诗形式,每句五字,共四句,简洁明了,易于传诵。这种形式有助于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符合当时文人的审美趣味。郑用锡的这种文学选择不仅体现了他的个人风格,也反映了他对于传统诗歌形式的尊重和继承。
从内容和主题上分析,这首诗通过描绘长亭祖帐的热闹场景和离别时的深情厚谊,展现了作者对友情和乡情的重视。《长亭祖帐正归期》一句,既表现了长亭设宴的喜庆氛围,又暗含着对朋友即将离去的惋惜之情;《父老殷勤颂口碑》则表达了家乡人民对远行之人深厚的情谊和赞美。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郑用锡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反映出他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从语言技巧和表达技巧上看,郑用锡在运用古典诗词时,注重音韵和谐与意境深远。他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和生动的比喻,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例如,“奈此多情争卧辙”,这句话通过对“多情”这一概念的刻画,传达出离别时人们内心的复杂情感;“余思托赋诗”,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即将离去的朋友的深深思念和依依不舍。这些技巧的应用不仅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也使得整首诗更加感人肺腑。
从历史文化背景和作者个人经历来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都为理解其内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郑用锡身处清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生活也充满了艰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的诗歌往往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而他本人的个人经历,如家族背景、科举经历等,也都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送述安司马入郡》不仅是一首诗词作品,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和历史的探索。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郑用锡的文学成就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关于如何面对离别、如何对待友情、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智慧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