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鳞肥美品无双,多骨何须恨满腔。
最是荔支将熟后,馋涎忆到富春江。
海物杂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海物杂咏》是清末民国初诗人郑鹏云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诗人简介:郑鹏云,字毓丞,号乌虖子、北园后人、鹭江市隐等。原籍福建永春,后因父亲任淡水厅儒学训导而卜居至新竹。郑鹏云曾师从名儒林奕图,后与丘逢甲、汪春源、叶郑兰等人入海东书院求学。乙未割台后,郑鹏云避乱内渡,明治三十年(1897年)返台后,授佩绅章,并曾任新竹厅嘱托及前往厦门经营阜源钱庄。1901年,郑鹏云往北京谒肃亲王,上书条陈兴革意见,但未果,之后继续在日本东京进行旅游。最终,在1915年去世。
诗歌原文:《海物杂咏》
银鳞肥美品无双,多骨何须恨满腔。
最是荔支将熟后,馋涎忆到富春江。
红梅聘得海棠真艳福,也从脂粉洗寒冰 …诗歌赏析:《海物杂咏》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海中美味和自然美景。首句“银鳞肥美品无双”展现了海洋生物的珍贵和美丽,银鳞不仅代表其肉质鲜美,也象征着稀有与高贵。次句“多骨何须恨满腔”则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即使面对生活困境也要保持乐观。第三句“最是荔支将熟后,馋涎忆到富春江”巧妙地运用了荔枝的形象,既展示了诗人对美食的喜爱,也隐含着对家乡富春江的记忆和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郑鹏云作为一位文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他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感悟。
历史背景:甲午战争后,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郑鹏云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离开故乡,前往日本东京游历,并在1901年返回祖国大陆。他的这段经历使他的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历史色彩和深沉的情感。
《海物杂咏》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对历史的深切感慨。通过这首作品,读者能够感受到郑鹏云深邃的思想感情和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