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从弟莼斋从军

山川何处息戎马,儒冠不必谈风雅。驼天台下表难成,念我头颅非壮者。
天末劳人怜汝才,慷慨挺出风尘下。十年浪走我真痴,季也能贤心自写。
皖公山色清黄埃,李侯莫叟当世才。与我交游招不去,片帆看汝西南来。
吾弟行踪不寂寞,我且为之歌徘徊。不见云中两鸣雁,分飞千里流音哀。
男儿当为济世用,胆气不雄何异众。中兴诸将岂从容,所嗟悲愤缠云梦。
相公襟抱真王佐,不日秣陵贼当破。汝今名隶相公军,举酒堪为行子贺。
拨乱扶危须古豪,况今言路收刍荛。孔璋行矣莫自失,爱吾剑气凌斗杓。
行逢故人问吟客,为道堪赋《平蛮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从弟莼斋从军》是清代诗人黎兆勋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表达了对从弟莼斋从军的深深不舍和期望,同时也展现了作者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和内心的矛盾。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
    山川何处息戎马,儒冠不必谈风雅。驼天台下表难成,念我头颅非壮者。
    天末劳人怜汝才,慷慨挺出风尘下。十年浪走我真痴,季也能贤心自写。
    皖公山色清黄埃,李侯莫叟当世才。与我交游招不去,片帆看汝西南来。

  2. 诗歌鉴赏

  • 情感深刻:黎兆勋在这首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对从弟莼斋从军的复杂情感。诗中的“儒冠”与“戎马”形成鲜明对比,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又反映了战争的残酷现实。
  • 艺术手法:黎兆勋采用了平实而深沉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融入诗句之中。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但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共鸣。
  • 思想深度:通过对战争的反思,黎兆勋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生命的尊重。他不仅关注个人的命运,更关心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诗中的“皖公山色清黄埃”等意象,都寓意着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哀伤。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黎兆勋,字伯庸,号檬村,遵义人。他是清代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曾任职于隋州州判。黎兆勋的诗歌作品丰富多样,以七言绝句为主,展现了他的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 文学成就:黎兆勋的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他的诗歌语言优美,富有哲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1. 文学影响
  • 诗歌地位:黎兆勋的《送从弟莼斋从军》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首表达深厚友谊的诗歌,也是一首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该诗的写作背景、主题内容以及艺术特色,都使其成为研究清代诗歌的重要文献。
  • 后世评价:对于《送从弟莼斋从军》,后世的评价普遍正面。许多学者和读者认为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认识,也传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的责任感。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

黎兆勋的《送从弟莼斋从军》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篇充满深意的散文。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造诣。对于喜爱诗歌的朋友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次难得的阅读体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