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山草堂人日

蒙蒙细雨湿年华,冷落山城鼓不挝。
传座几犹缘旧俗,馈春无复见贫家。
人因乱后难言节,草趁寒疏渐吐芽。
为忆故园溪水上,香镫谁照墓门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影山草堂人日》是清朝诗人黎庶焘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通过描绘濛濛细雨湿年华、冷落山城鼓不挝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战后生活的艰辛,同时也反映了民间的节庆气氛和人们对春天的期盼。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黎庶焘,字鲁新,号筱庭,遵义人。他是一位清代杰出诗人,其作品多有收录于《慕耕草堂诗钞》。他的诗歌创作涉及了多个领域,包括唐诗、宋词、元曲及诸子百家等,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广泛的艺术造诣。
  1. 诗歌原文
    濛濛细雨湿年华,冷落山城鼓不挝。
  • 此句描绘了濛濛细雨覆盖着整个年华的景象,而山城的鼓声在战乱后显得不再喧嚣。这种描写传达了一种萧条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失落与哀愁。
  1. 诗歌赏析
  • 人因乱后难言节:这一句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人们在混乱之后,难以找到正常生活的节拍,只能默默承受。
  • 草趁寒疏渐吐芽:此诗句以草木的生长为喻,表达了尽管环境艰苦,但生命仍旧顽强地向着春天迈进,展现了自然界中生命力的伟大。
  1. 文学地位
  •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黎庶焘的作品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受到高度评价。他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1. 艺术特色
  • 黎庶焘的诗歌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和画面感。他擅长运用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使读者能够深入体验到诗歌中的美感和情感。

《影山草堂人日》不仅作为文学作品本身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更因其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而具有深远的意义。这首诗不仅是黎庶焘个人艺术追求的体现,也是清代文人对于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交织下的一种深切感受。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能领略到诗歌本身的美,还能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时代变迁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