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后还家

乱后遄归百感生,那堪回首旧柴荆。
田园荡尽成今昔,戚里飘零半死生。
燕掠荒墟寻故主,牛依残垒事春耕。
空余一掬松楸泪,洒向东风荠麦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乱后还家》是清代黎庶焘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容与意义,并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其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黎庶焘,字鲁新,号筱庭,遵义人,咸丰辛亥举人。这表明他在文学上有一定的成就,且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 诗歌风格:黎庶焘作为一位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个人的情感体验。通过他的作品,可以窥见清代末期的社会风貌和个人心声。
  1. 诗歌原文
  • 乱后遄归百感生,那堪回首旧柴荆。
  • 田园荡尽成今昔,戚里飘零半死生。
  • 燕掠荒墟寻故主,牛依残垒事春耕。
  • 空余一掬松楸泪,洒向东风荠麦青。
  1. 诗歌解析
  • 百感生:黎庶焘在诗中表达了因战乱带来的各种情感冲击和心理变化,如对往昔的怀念、对现状的无奈和对未来的不确定等复杂情绪。
  • 田园荡尽成今昔:描绘了战后农田荒芜、物是人非的景象,反映了社会变迁给普通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 燕子寻故巢,老牛守残屋:以自然景物象征人的遭遇和心境,表现了人在灾难面前的渺小与坚韧。
  • 空余松楸泪,洒向东风荠麦青:用“松楸泪”比喻泪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痛以及对逝去亲人的回忆和哀思,而“荠麦青”则暗示了春天的到来和新生活的开始。
  1. 历史与文化价值
  • 反映时代背景:通过黎庶焘的诗歌可以了解清末民初的社会状况及人们的心理状态。
  • 文化遗产:该诗作为文学作品的一部分,对于研究清代文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情感共鸣:对于现代人而言,此诗提供了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和思考,有助于理解历史中的苦难和人们面对困难时的态度。
  1. 现代应用与影响
  • 文学教育:作为古典诗歌的一部分,它被用于文学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播。
  • 艺术欣赏:通过对《乱后还家》的研究和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 社会影响: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可能影响到当代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乱后还家》不仅仅是一首诗,它还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面貌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还能够从中汲取到对当前社会有启迪意义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