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 寄外

鸿雁初来,梧桐乍落,正是早秋时节。夜深无计遣愁怀,那更又、灯儿将灭。
罗襦慵解,篆烟微烬,无限幽情难说。低徊脉脉少人知,还幸有、今宵明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鹊桥仙 · 七夕寄外》是一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词,由清代诗人张玉珍创作。这首词描绘了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场景以及人间的别离之情,充满了对爱情和离别的深切思考。以下是具体介绍:

  1. 作者生平:张玉珍,字蓝生,又字清河、蕴山,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张玉珍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与袁枚有深厚的友谊。她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后世的认可和赞赏。
  2. 诗词原文:《鹊桥仙·七夕寄外》:纤云弄巧,玉钩低挂,又值双星良会。鹊回露冷夜何其,述不尽、离愁无寐。人间别后,梦沉书远,隔断万重烟水。遥怜客馆对孤尊,也定忆、秋来憔悴。
  3. 诗词注释:词中“玉钩低挂”形容月亮挂在天空中的景象,“纤云弄巧”则描述了云彩的巧妙变化,增添了一种神秘而浪漫的氛围。“离愁无寐”表达了词人因为离别而产生的忧愁和失眠。“秋来憔悴”则是对词人自身状态的描写,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艰辛。
  4. 诗词鉴赏:张玉珍在这首词中通过对七夕这一传统节日的描述,展现了她对爱情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她也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个人的情感融入自然景观之中,使得这首词不仅仅是对牛郎织女传说的叙述,更是对人间情感的一种抒发和反思。

张玉珍通过《鹊桥仙 · 七夕寄外》展示了她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的独特表达。这首词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面貌和文化氛围,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艺术享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