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路感怀

梦中冉冉韶华度,情怀迥非畴息。命也如何,时哉不与,底事十年为客。人情阅历。叹火暖冰寒,自怜心迹。莫怪东风,岭梅枝各向南北。
真言不醒顽石。纵诗书千卷,何用今日。庸福如人,虚名老我,半世穷愁消得。青衫泪湿。恨瑟柱添胶,琴材被炙。厚薄前因,料难增寸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台城路感怀》是清代诗人鲍之芬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清朝时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经历、岁月流转及个人感慨的深刻感受。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鲍之芬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他的创作不仅反映了个人情感的起伏,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 作品来源:关于《台城路感怀》的具体创作时间与地点,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它可能是在鲍之芬晚年时所写,用以抒发个人的哀愁与哲思。
  1. 诗歌原文
  • 诗句摘录:梦断韶华,情事迥异昔日。
  • 词句解析: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比当前心境的巨大反差。
  1. 诗歌鉴赏
  • 艺术手法:《台城路感怀》运用了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如“岭梅枝各向南北”暗示着人生的不确定性和无常。
  • 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到对人情冷暖的感慨,都透露出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探求和对过往岁月的留恋。
  1. 写作风格
  • 语言特色:鲍之芬的语言清新脱俗,既有文人的雅致,又有生活的真切,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文学创作,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体现。
  • 思想深度: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鲍之芬的《台城路感怀》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文学作品,体现了诗人深刻的人生感悟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对于读者来说,这首诗不仅是一次美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值得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