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 寄怀蔼卿越中

自君别后,便藕花红槁。露坠莲房尽丁倒。况半阴不雨、渐短秋天,料此际、晚饭柁楼应早。
罗纬才病起,未寄棉衣,昨夜君边可寒到。时节又重阳,斗酒双萸,盼乌榜、归来正好。怕明日、关山雪霜多,便欲寄音书、雁鱼都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洞仙歌·寄怀蔼卿越中》是清代诗人关锳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霭卿在越中(即今浙江省一带)的深深思念以及对其平安归来的期盼。下面是这首词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关锳,字子远,号南皋。他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关锳的诗词作品多反映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其诗作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
  1. 诗词原文
    自君别后,便藕花红槁。 露坠莲房尽丁倒。 况半阴不雨、渐短秋天,料此际、晚饭柁楼应早。罗纬才病起,未寄棉衣,昨夜君边可寒到。时节又重阳,斗酒双萸,盼乌榜、归来正好。怕明日、关山雪霜多,便欲寄音书、雁鱼都少。

  2. 诗词解析与鉴赏

  • 主题思想:本词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切思念和担忧。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季节变化,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友人安全归来的期待。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争或征伐带来的艰辛和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 艺术手法:词人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日的景象,如“藕花红槁”、“露坠莲房”等,生动地表现了季节的变化和自然界的美景。此外,词中的“料此际、晚饭柁楼应早”等句子,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对友人安危的关切。
  1. 文化背景
  • 词作创作于清代,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的熏陶。词人关锳在其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传统元素,如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友情的表达。

关锳的《洞仙歌·寄怀蔼卿越中》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也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生感悟的抒发,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