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 · 为袁敬甫补悼亡

玉卮娘,人间金屋难藏。是生成、雪肤花貌,海山别有家乡。
九螭钗、两头敲重,千蝶帐、四角拖长。稽首情天,扫眉才地,镜台双笑伴檀郎。
谁说道、书生无命,曾染杜兰香。还牢记、帕装端正,钏响荒唐。
问因何、西东沟水,茂陵留句凄凉。抱愁眠、暗销龙骨,收影去、空费鸾肠。
白燕秋飞,红鹃春哭,伤心不见殓时妆。料碧海、娥情定悔,夜夜照潇湘。
虚博得、月归环佩,云想衣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多丽·为袁敬甫补悼亡”是一首由易顺鼎所作的古诗,该诗作于清代晚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哀悼之情

《多丽·为袁敬甫补悼亡》是清诗人易顺鼎创作的一首悼亡诗。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价值上有着显著的地位,同时也反映了清代文人对于生死、情感与艺术表达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下面将围绕这首诗的内容、艺术特色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1. 诗歌内容解析
  • 人物介绍:《多丽·为袁敬甫补悼亡》中的“袁敬甫”可能是易顺鼎的朋友或熟人,而“玉卮娘”则可能是指这位朋友的妻子。诗中描述了妻子的美丽与哀伤,以及她因丈夫遭遇不幸而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
  • 情感表达:易顺鼎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袁敬甫不幸遭遇的深深悲痛以及对逝者家属的同情。诗中的言辞充满了哀伤和同情,展现了作者深切的情感投入和对死亡的深刻理解。
  • 艺术特色:易顺鼎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玉卮娘”比作“人间金屋难藏”,用“九螭钗、两头敲重,千蝶帐、四角拖长”等形象描绘其外貌与内心的复杂情感,使整首诗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1. 文学价值分析
  • 情感深度:通过对袁敬甫及其家属命运的描述,易顺鼎不仅展示了个人的情感体验,还反映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悲伤与无奈。这种深度的情感表达使得《多丽·为袁敬甫补悼亡》成为了研究清代社会情感状态的重要文献。
  • 文化意义:易顺鼎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种对生命脆弱性的认识和对死亡的敬畏。这种对生死态度的表达不仅在当时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也为后世提供了关于生命与死亡的丰富思考。
  1. 历史背景考察
  • 清代末期的社会环境:这首诗创作于清朝末年,这一时期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传统与现代、家族观念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易顺鼎通过诗歌来表达个人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 文人群体的影响:易顺鼎作为清末的官员和诗人,他的生活和创作受到了当时文人群体特别是寒庐七子的影响和启发,这些群体的思想交流和创作活动为易顺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1. 艺术鉴赏建议
  • 深入文本解读:对于读者而言,深入研究这首诗的文本细节,理解其中的象征和隐喻,能够更全面地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追求。
  • 跨学科比较分析:将《多丽·为袁敬甫补悼亡》与其他同期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艺术特色和文化意义。
  1. 当代应用与启示
  • 现代社会的情感共鸣:虽然时代变迁,但《多丽·为袁敬甫补悼亡》中所传达的对生命无常的感悟和对亲人离世的悲痛仍然具有普遍的人文价值。在现代社会,人们可能会面临类似的情感挑战,这首诗可以作为一种心理慰藉和情感支持的来源。
  • 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随着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加深,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重要任务。易顺鼎的这首作品不仅是清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应当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多丽·为袁敬甫补悼亡》不仅是一首情感深邃的悼亡诗,也是一部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的艺术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价值,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能够感受到易顺鼎的艺术成就,也能理解到诗人对于生命、死亡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