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归种襄阳田,背依高山面大川。
妇馌男耕自怡悦,伏龙雏凤相周旋。
不尔亦是桃源仙,桑麻鸡犬别有天。
谁知此乐难再得,商羊旱魃迭弄权。
东邻输租鬻小女,石壕夜呼横索钱。
西家老翁徒壁立,惟忍冻饿长安眠。
悲歌六章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悲歌六章 其二》是清代郁植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反映了作者在社会动荡和生活困苦中的无奈与感慨。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种理想化的田园生活,即诗人希望归隐襄阳,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境界。这种向往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底层人民对现实苦难的无力感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时,诗中还表达了对于传统伦理道德的坚守和对个人命运的关注。
郁植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是理解《悲歌六章 其二》的重要线索。郁植生于清初一个文学世家,八岁时就以《五伦论》获得吴伟业的赞赏。他长期研习诗学并得到王士禛的赏识,其作品被收录于《每日诗词》等古诗词集中。这样的教育背景和文学造诣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郁植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抒发。他的诗作不仅仅是艺术的展现,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悲歌六章 其二》正是这样一首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当时民众的生活困境和精神追求。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清代中后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
《悲歌六章 其二》不仅是郁植诗歌创作的佳作,也是研究清代诗歌文化、社会状况及文人心态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不仅能够领略到郁植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更加全面地认识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和社会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