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午庄方伯七夕原韵

佳节无端动旅愁,明河遥看渡牵牛。
九州儿女穿针夜,四海词人折桂秋。
郢曲喧传绝域外,凯歌听唱大刀头。
时平不废防边略,铁笛寒声隐戍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午庄方伯七夕原韵》是清代著名诗人严金清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严金清(1837—1909),字紫卿,江苏无锡人。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官员,历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浙江温州通判、台湾淡水同知、新疆迪化知州、陕西延榆绥道等。他的一生充满了丰富的政治和社会经历,这在他的诗歌中也有所体现。
  1. 诗歌原文
    佳节无端动旅愁,明河遥看渡牵牛。
    九州儿女穿针夜,四海词人折桂秋。
    郢曲喧传绝域外,凯歌听唱大刀头。
    时平不废防边略,铁笛寒声隐戍楼。

  2. 诗歌鉴赏

  • 佳節無端動旅愁:这句表达了诗人在节日里因思乡情切而感到的忧愁。”佳节”指的是七夕节,这是一个传统上与爱情和团聚相关的节日。”无端”则强调了这种忧愁并非无缘无故,而是有着深层的情感因素。
  • 明河遙看渡牽牛:这里诗人通过仰望星空来表达对远在他乡的家人和朋友的思念。夜空中的银河和牵牛星成为连接遥远距离的象征。”明河”即明亮的河流,通常指银河,”牽牛”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织女星。
  • 九州兒女穿針夜:此句描绘了中国各地人们在七夕节夜晚共同庆祝的场景。这里的”九州”指的是整个中国,”兒女”则是指年轻人或者孩子。”穿針”是中国传统的乞巧习俗,女孩们会用彩线穿过针孔以祈求智巧。
  • 四海詞人折桂秋:此诗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学才华的认可和赞美。”四海”指的是全国各地,”詞人”是指擅长诗词的人,”折桂”则是古代文人的一种荣耀象征,代表着获得科举成功或文学成就。
  • 礱曲喧傳絕域外:这句话意味着诗人感受到了来自远方的音乐和文化的交流。”礱曲”指的是各种形式的音乐,”喧傳”则表示这种交流非常热闹和广泛。”絶域外”指的是遥远的地方,强调了文化的广泛传播和交流。
  • 凱歌聽唱大刀頭:这里的”凱歌”指的是胜利的歌曲,”聽唱”表示聆听并演唱。”大刀头”可能指的是某种特定的乐器或音乐形式,也可能是对某种军事或战斗的比喻。
  • 時平不廢防邊略: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在国家和平稳定时期仍不忘国防的重要性。“時平”意味着国家和平无事,“不廢”则表示不会放弃,“防邊略”则是指边防策略。
  • 鐵笛寒聲隱戍樓: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寒冷但坚定的战士的形象。”鐵笛”可能指的是使用铁制的笛子,”寒聲”表示声音的冷冽,”隱戍樓”则是指隐藏在边疆的楼台,整体给人一种孤独但坚强的感觉。

严金清的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传统节日的描述,更是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历史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