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裘换酒 舟中作

离别今番苦。
记前朝、桃花林下,叮咛细语。
忍泪低眉含笑立,声则半吞半吐。
今夜里、伊人何处。
偏是新来清梦少,怕咿唔、耳畔吴娘橹。
心憔悴,声凄楚。
月明一棹临江渚。
正两岸、人家都静,隆鼕三鼓。
此际推篷回首望,望尽迷离烟树。
剪不断、柔丝千缕。
遥忆江淹曾赋别,便消魂、未必能如许。
天欲晓,愁难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貂裘换酒·舟中作》是清代潘西凤创作的一首词

潘西凤,字桐冈,流寓于潘澄子,著有《竹香亭诗馀》。这首词创作于清代,通过描述离别之情,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对旧日情感的深切怀念。下面将具体解析这首词的内容、艺术手法及其历史背景:

  1. 词的原文与内容解读
  • 词的原文:《貂裘换酒·舟中作》是一首表达了离愁别绪的古典文学作品。原词如下:
离别今番苦。记前朝、桃花林下,叮咛细语。  
忍泪低眉含笑立,声则半吞半吐。  
今夜里、伊人何处。  
偏是新来清梦少,怕咿唔、耳畔吴娘橹。  
心憔悴,声凄楚。  
月明一棹临江渚。正两岸、人家都静,隆鼕三鼓。  
此际推篷回首望,望尽迷离烟树。  
剪不断、柔丝千缕。遥忆江淹曾赋别,便消魂、未必能如许。  
天欲晓,愁难去。  
  • 词意解读:此词描绘了作者在夜晚独自乘船时,听到船夫轻柔的歌声而引发的种种思绪。词中的”伊人”指代了一位女子,而“吴娘橹”则可能指代船上的乐工或歌女,她们的歌声给作者带来了深深的思念。这种思念不仅因为离别的痛苦,更因为对方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1. 词的艺术特色
  • 意象与象征:词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和意象。例如,“桃林下”暗示了过去的美好时光,而“吴娘橹”则暗示着音乐和歌声的魅力。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情感画卷。
  • 情感的深度与广度:潘西凤在这首词中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层次。他不仅描述了离别时的苦楚,还透露出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对过去的回忆。这种情感的广度使得这首词具有广泛的共鸣。
  1. 词的历史背景与影响
  • 时代背景:该词创作于清代,这一时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黄金时期。文人墨客们通过诗歌和词来抒发个人情怀,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 文化影响:潘西凤作为当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人,其作品也受到了后世的关注。他的这首词不仅在当时受到赞誉,也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许多读者和学者通过对这首词的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

《貂裘换酒·舟中作》不仅是一首诗词,更是一幅反映人性情感和社会风貌的画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研究清代文人心态和社会状况的重要文献资源。对于爱好古典文学的读者而言,了解和欣赏这首词,无疑能加深对其时代背景和文化价值的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