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辰诗并序 其六 蛇

弥觉形堪畏,先时恨弗推。
修鳞当道过,毒口螫人来。
画足真多事,疑弓尚召灾。
郑门妖已作,不俟鲁泉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二辰诗并序(其六)蛇》是清代诗人刘天谊创作的一首古诗,该诗以形象生动的笔触深邃的寓意展现了蛇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刘天谊(1774—1854),字宜甫,号戒庵,其先世来自深州,后徙居于青县温褚村。他自幼习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能成功,因此放弃了仕途,转而致力于文学创作。
  • 诗歌时代:该诗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同时也体现了文人在自然哲学中寻求寄托与启示的文化心理。
  1. 诗歌内容
  • 形象刻画:诗中通过“弥觉形堪畏”等句子,描绘了蛇的凶猛和危险,使人感受到一种原始的自然力量。
  • 象征意味:“修鳞当道过,毒口螫人来”,不仅描述了蛇的外观特征,更隐喻着权力的腐蚀和人性的扭曲。
  • 警世作用:诗中的“画足真多事,疑弓尚召灾”表达了对权谋诡计的警示,暗示过度的政治手段往往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自然界的元素来表达深层的社会哲理,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深远的象征意义。
  • 情感表达:通过对蛇的形象刻画,诗人抒发了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感慨,以及对权力腐败的批判。
  • 语言风格:刘天谊的语言简练而有力,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不失现代诗歌的自由度,使得整首作品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刘天谊的《十二辰诗并序(其六)蛇》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现象的诗歌,更是一首富含哲理和警示意义的文学作品。它展示了诗人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