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与胡康安同登北极阁(甲午)

雨霁秋高最萧洒,北城登临俯原野。
海外归来多感伤,脉脉江山待来者。
胡子可人能醉我,共看落日天边泻。
吾侪未知所归处,复际中原动兵马。
丈夫忘世乃大雅,谋国区区策殊下。
道旁茅屋犹有人,岁晚鸡豚足相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与胡康安同登北极阁(甲午)”是郑孝胥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围绕此诗展开介绍,包括其作者、创作背景及其艺术特色: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诗人郑孝胥(1860-1938),字太夷,号苏戡,福建闽侯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历任日本各地领事、总领事,仕至湖南布政使等职。
  • 文学贡献:郑孝胥不仅在外交和政治领域有所建树,其文学作品也颇具影响力,如《海藏楼诗》就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 诗歌原文
  • 原文展示:雨霁秋高最萧洒,北城登临俯原野。海外归来多感伤,脉脉江山待来者。胡子可人能醉我,共看落日天边泻。吾侪未知所归处,复际中原动兵马。
  • 诗意解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一同登高望远的情景,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故土的眷恋之情。诗句中“海外归来多感伤”透露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1. 写作背景
  • 历史背景:甲午年,即1894年,是清政府与日本之间发生战争的年份。诗人郑孝胥在此期间担任过多个要职,对国家的安危忧心忡忡。
  • 政治考量:作为一位政治家和诗人,郑孝胥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邃的政治寓意。这首诗可能反映了他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中国未来的担忧。
  1. 艺术风格
  • 抒情手法: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抒情手法,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 语言特点:诗句语言简练而含蓄,既有深沉的哲理性,又有生动的形象性,体现了郑孝胥独特的艺术风格。
  1. 文化价值
  • 历史见证:郑孝胥的这首诗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那个时代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它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清末民初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窗口。
  • 文化传承:作为近现代诗歌的代表,郑孝胥的诗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九日与胡康安同登北极阁(甲午)》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作。通过对其作者、创作背景及艺术风格的详细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郑孝胥的文学成就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国家命运和个人情感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敏锐的社会意识和深沉的爱国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