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旧岁历艰屯,满目疮痍气不春。
愧我爱民非若子,感民视我宛如亲。
立祠肖像情何厚,遮道攀辕意更真。
对此苍黎空恨别,潸然与众共沾巾。
壬子夏留别榆林士民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壬子夏留别榆林士民之作》的文学价值
在清末民国初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杨卓林以其深邃的文学造诣和对民众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对榆林士民的深情。这首诗《壬子夏留别榆林士民之作》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离别诗,它还蕴含着作者对于民族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杨卓林的诗作中,“榆阳旧岁历艰屯,满目疮痍气不春”这句,生动描述了榆林地区在战乱之后的荒凉与衰败景象,同时也反映了人民在苦难中的坚韧与希望。通过对比“愧我爱民非若子,感民视我宛如亲”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虽然自认为不如对待子女般关爱民众,但内心的情感却是真切而强烈的。这种情感的流露,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民众福祉的高度重视。
诗歌中的“立祠肖像情何厚,遮道攀辕意更真”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榆林士人深深的感激之情。他不仅为这些士人在精神上的支持感到欣慰,还以实际行动回应了他们的期待,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深沉,使得诗歌具有了超越时代的共鸣力量。
杨卓林的《壬子夏留别榆林士民之作》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它更是一曲时代之歌,唱出了那个动荡年代里,一个文人对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深切关注和无限忠诚。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更能深刻理解到作为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