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旧岁历艰屯,满目疮痍气不春。
愧我爱民非若子,感民视我宛如亲。
立祠肖像情何厚,遮道攀辕意更真。
对此苍黎空恨别,潸然与众共沾巾。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壬子年(872年)夏天离开榆林时写给当地士民的一首离别诗。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释义:
- 榆阳旧岁历艰屯,满目疮痍气不春:
- 榆阳:指唐代边远地区榆林。
- 历艰屯:经历了艰辛和困境。
- 满目疮痍:形容到处都是创伤和伤痕。
- 气不春:比喻生机不再,春天的气息已经消失。
- 愧我爱民非若子,感民视我宛如亲:
- 我:作者自称。
- 爱民如子:把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爱护。
- 感民视我宛如亲:感激百姓看待自己如同亲人一般。
- 立祠肖像情何厚,遮道攀辕意更真:
- 立祠:建立祠堂。
- 肖像:画像。
- 遮道攀辕:形容百姓们纷纷前来挽留或表达不舍之情。
- 意更真:心意更加真诚。
- 对此苍黎空恨别,潸然与众共沾巾:
- 苍黎:指百姓、民众。
- 空恨别:白白地感到难过而无法释怀。
- 潸然:流泪的样子。
- 与众共沾巾:一起为这次别离流下眼泪。
赏析:
这首诗是李商隐在壬子年(872年)夏天离开榆林时的一首离别诗。他通过描绘自己在榆阳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百姓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