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雄夸战斗,毕竟归咸秦。
岂曰不能战,诈力匪匹伦。
抚剑而虎视,败箨随纷纷。
一息未归土,刘项不保身。
云逝博浪击,电扫兰池氛。
起视六合间,喘伏皆愚民。
谁知一生事,受侮茫无津。
生缘洛阳贾,死役齐东人。
弄汝在掌上,而汝不得嗔。
赵高斩汝祀,于赵为忠臣。
窜匿在左右,而汝引与亲。
智计所蓄积,讵可道里论。
伊维五霸来,始以诈力闻。
纵横及任侠,戾种因纷耘。
间气乃一泄,极盛当兹辰。
后世举相效,伎俩如埃尘。
或盗等狗行,或媚如狐群。
取之孤寡手,辗转相轮巡。
屠贩偶窃据,颂德皆放勋。
即以诈力计,何啻祢与孙。
而况圣心法,安能至今存。
读史偶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读史偶书》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三立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下面将详细介绍该文学作品:
- 创作背景:
- 《读史偶书》创作于清末近现代,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不断,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在这种背景下,陈三立以诗歌的形式抒发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表达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 内容解析:
- 诗中“蛮夷大长自称戈,行乐馀年讵有他”描绘了边疆民族的自大与自信,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的政治状况和民族关系。
- “多事陆生通一语,始疑帝号窃臣佗”中的陆生可能是指某个人物,他的一句话语引发了作者对于君主制度的质疑和思考。
- “文廷式集》卷三 诗录》中有一篇名为《读史偶书》的作品,其中提到这首诗是清末近现代的诗人陈三立所作的七言绝句。
- 主题思想:
- 诗中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
-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诗人试图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方向。
- 艺术手法:
- 《读史偶书》在艺术上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简洁明快,便于读者快速把握诗中的核心思想。
-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诗歌具有更深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美感。
- 文学价值:
- 作为清末近现代的诗歌作品,《读史偶书》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
- 它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后人研究晚清至民国时期的诗歌发展和文人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除了以上内容,以下还有几点需要了解:
- 阅读时需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这对于更好地理解诗意非常重要。
- 了解陈三立的生平和思想背景,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 探索同一时期其他文人的作品,如文廷式的《读史偶书》,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一主题。
《读史偶书》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幅时代的画卷,通过它,读者可以看到清末至民国时期社会的复杂面貌和文人的心路历程。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