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华清·八月十二夜月 其一

将近秋分,曾交中浣,眼光先在天际。
印出蟾痕,略欠三分圆意。
想素娥、渐酿清辉,把六六、时光初试。
相对。
恰金钗遍数,玉栏全倚。
尽费纤阿心计。
就弦望中间,算来匀配。
报汝团圞,祇遇两三日内,未放开、捣兔瑶宫,尚羞涩、跨鸾仙子。
晴霁。
有风流裙屐,冶游才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月华清·八月十二夜月 其一》是清代黄之隽创作的古诗,描绘了秋分时节的月夜情景。《月华清·八月十二夜月 其一》是一首充满传统韵味和哲理思考的作品。以下是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月华清·八月十二夜月 其一》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对自然美的感悟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在古代文人墨客中,秋天常常被用来抒发对岁月流转、生命易逝的深沉情感。此诗可能是在某种特定的节日或纪念日所作,旨在表达对自然的敬仰与对人生的思索。
  2. 艺术特色: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古典诗词形式,即七言律诗,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其中,“将近秋分,曾交中浣”一句,不仅点明了季节,还透露出作者对于时间的敏感和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
  3. 主题内涵:诗中的“印出蟾痕,略欠三分圆意”形象地描述了月亮的形状,同时也隐喻了人生的美好与遗憾。月亮的圆满与否往往被视为理想状态的象征,而诗中略缺的三分之一则让人联想到人生不可避免的缺憾和变化。
  4. 文化价值:这首作品不仅是黄之隽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清代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感悟。这种独特的文化价值使得《月华清·八月十二夜月 其一》在后世依然被广泛传颂。
  5. 现实意义:对于现代人而言,这首古诗提供了一种反思过去、展望未来的途径。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思考,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如何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这种思考方式对于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月华清·八月十二夜月 其一》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诗歌,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通过对这首古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还可以从中汲取关于生命、自然和人生智慧的养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