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其二 春望

陌柳飘绵,园梨糁雪。
红亭绿酒人离别。
春光不是别离时,别离偏向春时节。
旧梦无痕,新愁似结。
乱鸦啼处山千叠。
渔灯点点隔江明,蘋似带雨波声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踏莎行 其二·春望》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和离别之情的词作。下面将详细介绍此作品:

  1. 作者简介:董俞生活在唐代,其具体生平不详,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踏莎行·其二·春望》是其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对自然景物的敏感捕捉以及对情感的深刻表达。
  2. 词牌解析:《踏莎行·其二·春望》采用的是“踏莎行”这一词牌名,这是宋代词牌中的一个。词牌是一种固定的格律格式,它为诗人提供了创作的基本规范。这种格式决定了诗歌的节奏、韵脚以及平仄等要素,使得作品在形式上具有统一性。同时,词牌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审美和艺术潮流。
  3. 词作原文及注释:词中的“陌柳飘绵,园梨糁雪”,描绘了春天里杨柳飘散,梨花如雪的景象。而“红亭绿酒人离别”则表达了人们在春天相聚时的欢乐与离别时的伤感。“旧梦无痕,新愁似结”展现了作者对过去美好回忆的回忆与对未来不确定感的忧虑。“乱鸦啼处山千叠”和“渔灯点点隔江明,蘋似带雨波声咽”则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悲伤的氛围。
  4. 词作鉴赏:这首词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人生情感的深刻抒发。通过对春天景象的细腻刻画,词人传达了对生命易逝的感慨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无奈。同时,通过对比旧梦和新愁,词人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人心的复杂。整体上,该词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成为后世传颂的佳作。
  5. 历史背景: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在唐代,一个文化繁荣、文人辈出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普遍关注自然、崇尚自然,同时也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董俞作为其中的一员,其作品无疑受到了当时文化氛围的影响,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审美追求。

《踏莎行 其二·春望》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优美诗篇,更是一首蕴含深刻人文情怀的作品。从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来看,它不仅展示了唐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风貌,也为后世研究古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