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文襄公挽词 其一

夜看北斗坐中宵,久讶三台祲不销。
榕峤忽传飞电到,松心竟为岁寒凋。
全将浩气还天地,更作明神翼圣朝。
图史馨香有磨灭,不磨名字在云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左文襄公挽词其一”是一首由清代诗人曾广钧创作的七言律诗,表达了对左文襄公的哀悼与敬仰之情。以下是关于该文学作品的介绍:

  1. 作者背景
  • 曾广钧:曾广钧是一位清末民国初的诗人,他的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晚清至民国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 历史地位:曾广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突出,但他的作品《左文襄公挽词》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之心。
  1. 诗歌内容
  • 夜看北斗坐中宵:描绘了诗人夜深人静时仰望星空的场景,象征着内心的孤独和对未来的思考。
  • 久讶三台祲不销:三台,通常指代国家的政治象征,此处可能暗指国家政治的动荡不安。
  • 榕峤忽传飞电到:榕峤,可能指代某种象征性的地理位置,飞电则暗示着消息的突然而至。
  • 松心竟为岁寒凋:松树在寒冷的冬天仍然挺立不倒,比喻左文襄公的高洁品质和坚强意志。
  1. 文学价值
  • 情感表达:诗歌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感情,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 时代反映:诗歌反映了清末民国初中国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文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 艺术手法:诗歌采用了传统的七言律诗形式,通过押韵和对仗等手法,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修养。
  1. 文化意义
  • 民族精神的体现:这首诗歌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激励人们面对逆境时保持坚定的信念。
  • 历史记忆的传承:通过对左文襄公的挽词,后人得以了解和铭记这位历史人物的伟大事迹和崇高精神。
  1. 现代影响
  • 教育启迪:作为文学作品,它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能启发现代人对于历史、文化和英雄主义的思考。
  • 研究价值: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部分,它提供了研究清末民初历史和社会状况的重要资料。

曾广钧的《左文襄公挽词 其一》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哀悼和追忆,更是对那个时代文人精神和爱国情怀的一种展现。通过对这首诗的了解,人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清末民初的历史环境,也能从中汲取到坚持信念、勇于担当的精神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