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纱·十锦园夜宴

修竹高梧薜荔墙。
一园翠黛月苍苍。
为添碧玉更清凉。
单著生绡充泄绊,只消长笛罢笙簧。
归来香雾已迷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浣溪纱·十锦园夜宴》是曾廉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下是关于《浣溪纱·十锦园夜宴》的介绍:

  1. 作者背景:曾廉(1856-1928),字伯隅,湖南宝庆邵阳县石牛山人。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学者,不仅在清末的维新运动中有所作为,还积极参与政治改革,反对封建旧教。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他上书朝廷,抨击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行为,并因此被一些人误解。此外,他在清末面对列强侵略时,也展现出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尽管他的一生充满争议与斗争,但他的作品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2. 诗词原文:修竹高梧桐荔墙。一园翠黛月苍苍。为添碧玉更清凉。单著生绡充泄绊,只消长笛罢笙簧。归来香雾已迷廊。这首诗以清丽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于和谐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诗中的“修竹”“高梧”“薜荔”等意象,不仅展现了园林的幽静之美,还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3. 艺术特色: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通过寥寥数笔,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场景之中。词中所运用的“修竹”“高梧”“薜荔”等意象,既体现了中国传统诗词的审美情趣,又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浣溪纱·十锦园夜宴》不仅是曾廉个人情感与志向的真实写照,也是其时代背景下的产物。通过对其作品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曾廉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