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夜坐

半帘淡月筛疏影,坐到深宵。
闷到深宵。
烧尽闲窗烛几条。
燕山近日音书断,路也苕苕。
梦也苕苕。
卜尽金钱倍寂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采桑子·夜坐》是张玉珍创作的一首词,通过描绘月夜下的情景和内心的孤寂感受,展示了一种深深的情感体验。下面将详细介绍该作品:

  1. 作者简介:《采桑子·夜坐》的作者是张玉珍,字蓝生或清河、蕴山,出生于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是袁枚的朋友。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这首词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2. 作品原文:词中描述了作者在夜深人静时,独自面对窗前的月光和蜡烛,以及塞外的胡声所带来的孤寂和思乡之情。这种描写不仅展示了夜晚的宁静,也反映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3. 情感表达:张玉珍在《采桑子·夜坐》中表达了对远方音书断绝的无奈和孤独,以及对梦中花的渴望。她用“燕山近日音书断”来暗示自己与亲人朋友之间的距离感,而“卜尽金钱倍寂寥”则表达了她在寂寞中的无力感和对知音的深切期盼。
  4. 文学价值:这首词不仅是张玉珍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清代文人情感生活的一个缩影。它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5. 艺术风格:张玉珍在《采桑子·夜坐》中的艺术表现力体现在其对自然景观和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上。她的词作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不乏现代感,显示了她在艺术上的多才多艺。
  6. 历史背景: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清代,这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文化融合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玉珍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也体现了文人对于传统与现代、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

《采桑子·夜坐》不仅是一首情感深沉的词作,也是清代文人生活和情感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时代精神。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中国传统诗词的窗口,具有很高的学术和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