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絮燕泥香。人立回廊。新萍点绿满池塘。抛尽榆钱千万个,难买春光。
小苑近昏黄。树杪斜阳。残霞暮霭两茫茫。高下乱鸦归去也,触目思乡。
卖花声 · 暮春
介绍
“卖花声·暮春”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创作的组曲,共两首。这首作品在文学上的价值和意义颇为丰富。
从艺术手法上看,“卖花声·暮春”采用鼎足对的形式,列举了三件事:一是阿房宫的歌舞盛事,二是金谷园的豪华景象,三是隋堤旁的龙舟竞赛。这种对比手法不仅生动地勾勒出了历史兴衰的变迁,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沧桑巨变和普通人命运的感慨。通过对这三件不同历史时期的事件的描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热一冷,一兴一衰,一乐一哀,使读者在感受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历史的无情。
从情感表达来看,这首作品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的深深感慨和对劳苦大众的历史命运的同情。通过对比繁华与凄清、盛世与末路,作者传达出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时代感,同时也体现了对普通百姓苦难生活的深切关注。特别是“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这几句更是将历史的沉重感和英雄的无奈情绪推向了高潮,让人不禁为古人的命运扼腕叹息。
从文学价值上看,“卖花声·暮春”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意蕴,被后人广泛传颂。它不仅继承了传统诗歌的艺术手法,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突破。其长短参差、奇偶间出的风格,以及所列三事之间的不必然联系,都显示了张可久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对古典诗词传统的深刻理解。同时,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它也启发了人们对现实生活、历史责任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卖花声·暮春”作为元代散曲的代表作之一,不仅是文学作品的典范,也是研究元代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它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所蕴含的历史信息,都是理解元代社会生活和文化氛围的重要窗口。因此,研究“卖花声·暮春”,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元代历史的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社会变迁。
从语言风格上看,“卖花声·暮春”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使得整首作品既富有韵律感,又不失清晰明了。这种风格不仅符合元代散曲的特点,也使得整首作品更加易于传唱和传播。而张可久本人的才情和对音乐的深厚造诣,则让这首作品在音乐上也得到了高度的评价,成为了后世许多音乐家和诗人效仿的对象。
“卖花声·暮春”作为元代散曲的杰作,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还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通过对这一作品的学习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感悟人生,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