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俞之武昌督府 其二

惨澹犹回首,因君数往还。
风烟河上路,裙屐剡中山。
学道偕群彦,哀时惜盛颜。
平生言在耳,提剑向江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杜俞之武昌督府 其二》是陈三立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陈三立,字伯严,号别薫,晚号散原老人,湖南长沙人,清末近现代初诗人和文学家,与谭延闿并称“南楼北海”,对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文学有着重要影响。
  • 时代背景:诗作创作于清末民初之际,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思想激荡的时代。
  1. 作品原文
  • 诗句原文:惨澹犹回首,因君数往还。风烟河上路,裙屐剡中山。学道偕群彦,哀时惜盛颜。平生言在耳,提剑向江关。
  • 诗句解释:这四句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画面——友人离开时的不舍和怀念;通过“惨澹”一词,传达了朋友离去后的空虚与怅惘。“学道偕群彦,哀时惜盛颜”描绘了与友人一同探讨学问、感慨时局的情景,而“提剑向江关”则表达了一种壮志未酬的决心和赴难的悲壮。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歌中的意象丰富,既有自然景色的描绘(如“风烟河上路”),也有人物活动的描写(如“裙屐剡中山”),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生动的场景,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的氛围。
  • 情感表达:整首诗流露出深厚的友情以及对时代的忧虑。诗人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深刻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内心的矛盾感受。
  1. 文化价值
  • 反映时代:这首诗反映了清末民初的社会现实,包括政治动荡、文化碰撞以及个人命运的波折。
  • 文学价值:作为现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它展现了陈三立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审美取向。通过对传统诗歌形式的继承与发展,他为现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送杜俞之武昌督府 其二》不仅是一首情感充沛的抒情作品,也是陈三立文学成就的重要体现。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