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寄苏戡

一发江山,何人占断,归去来处。
比向潇湘,谁教我、掉首向秦而去。
杏花春雨,绿杨城郭,同不是、乡关路。
怎蓬莱、回车指点,谪居独得家住。
江潭自古。
容行吟骚客,写怨朝朝暮暮。
谁识年来,不生兰芷,润色牢愁句。
小山丛桂,不来招隐,便合招魂共语。
相望久,芙蓉浦上,尚盈坠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永遇乐·寄苏戡》是一首近现代的诗歌,由陈衍创作,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友人苏戡的牵挂之情

陈衍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将个人的遭遇与广阔的自然景观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整首诗的结构紧凑而富有层次,从个人情感到国家情怀,再到对友人的思念,层层递进,情感充沛。

诗歌开篇即“一发江山,何人占断,归去来处”,展现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无限眷恋和对人生归宿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比“比向潇湘,谁教我、掉首向秦而去”的情境,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怀念以及因时代变迁导致的无奈和悲哀。同时,“杏花春雨,绿杨城郭,同不是、乡关路”等诗句,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故乡景色,也暗示了诗人心中难以割舍的乡愁。

诗歌还通过对蓬莱仙境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内心的孤独。最后两句“江潭自古。容行吟骚客,写怨朝朝暮暮。谁识年来,不生兰芷,润色牢愁句”则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诗人通过对屈原、贾谊等人的赞美,寄托了自己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这种超越时空的个人情感表达,使得《永遇乐·寄苏戡》成为了一首具有深远意义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文化启示。

《永遇乐·寄苏戡》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深情的诗作,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由和个人理想的追求。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关推荐